李朋武1,2,高锐1,管烨1,李秋生1
LI Peng-wu1,2, GAO Rui1, GUAN Ye1, LI Qiu-sheng1
摘要: 索伦-林西缝合带被认为是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间中亚洋(或古亚洲洋)最后闭合的界线。利用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对比分析,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对两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以及位于两地块间相应的中亚洋盆最终闭合时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分隔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中亚洋在晚泥盆世至晚石炭世期间进一步张开,纬度宽度扩大,大约在早二叠世初期,中亚洋达到最大纬度宽度,约39°;(2)早二叠世以后西伯利亚地块开始快速向南漂移,二叠纪末期(~250 Ma)和华北地块发生碰撞,导致索伦-林西缝合带的形成。
中图分类号:
[1] | 李宁, 王成文. 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地层接触关系与佳-蒙地块的形成和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5): 1331-1340. |
[2] | 王师捷, 徐仲元, 董晓杰, 杜洋, 崔维龙, 王阳.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二叠纪的构造属性:来自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制约[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5): 1442-1457. |
[3] | 陈斐然, 张颖, 徐祖新, 谭程, 周肖肖. 全球前寒武—寒武系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4): 974-989. |
[4] | 韩朋, 翟云峰, 栗粲圪, 张运, 杨会会, 靳春胜. 末次间冰期以来洛川黄土天然剩磁记录的可靠性[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3): 793-806. |
[5] | 刘锦, 刘正宏, 赵辰, 彭游博, 王楚杰, 杨仲杰, 豆世勇. 辽宁清河断裂以北新太古代变质表壳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497-510. |
[6] | 安纯志, 杨振宇, 仝亚博, 李晨皓, 王恒, 高亮, 韩志锐, 徐颖超. 印支地块思茅地区始新统磁倾角偏低现象及其构造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511-525. |
[7] | 孙跃武, 丁海生, 刘欢, 张德军, 公繁浩, 郑月娟. 华北板块北缘中二叠统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5): 1268-1283. |
[8] | 裴军令, 周在征, 李海兵, 孙知明. 中中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走滑未造成柴达木盆地整体旋转[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1): 163-174. |
[9] | 吴鸣, 吴剑锋, 施小清, 刘杰, 陈干, 吴吉春. 基于谐振子遗传算法的高效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5): 1485-1492. |
[10] | 刘群, 王挽琼, 邱殿明, 白新会, 张金凤, 王新.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早石炭世构造属性:察哈尔右翼后旗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的制约[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4): 1121-1131. |
[11] | 李振宏,董树文,渠洪杰. 华北克拉通北缘侏罗纪造山过程及关键时限的沉积证据[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553-1574. |
[12] | 韩忠,邵景力,崔亚莉,程汤培,李玲,杨程. 基于MODFLOW的地下水流模型前处理优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4): 1290-1296. |
[13] | 阎鸿铨. 中-东西伯利亚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构造和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1): 67-86. |
[14] | 马桂霞,刘富营,苏犁,韩衣贵,王清海. 华北克拉通小秦岭地区元古宙正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5): 1457-1470. |
[15] | 冯慧,吴昌志,郑远川,顾连兴,蒋少涌,孙洪涛,高龙. 燕辽成矿带养马甸斑岩型钼矿成矿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岩成矿环境[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6): 1711-17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