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 ›› 2010, Vol. 40 ›› Issue (3): 519-526.
刘长利1,朱筱敏1,王兴明2, 任红民3,李树静1
LIU Chang-li1,ZHU Xiao-min1, WANG Xing-ming2,REN Hong-min3,LI Shu-jing1
摘要: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形成于晚白垩世,其底界面是由仪征事件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其顶界面是由海安事件形成的局部不整合面。苏北盆地泰州组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水退,以该水退为界把泰州组分为层序1和层序2两个三级层序。通过对海安凹陷30余口探井的录井、测井和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层序1和层序2都由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并且层序1低位体系域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深湖-半深湖沉积;高位体系域是在湖平面下降缓慢的沉积环境下以陆源碎屑物质供给量不断减少的三角洲沉积为主,并发育大量的浊流沉积。层序2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半深湖沉积,湖侵体系域以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为主,而高位体系域以滨浅湖-滩坝沉积环境为主。
中图分类号:
[1] | 刘忠宝, 杜伟, 高波, 胡宗全, 张钰莹, 吴靖, 冯动军. 层序格架中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及差异分布:以上扬子下寒武统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1): 1-14. |
[2] | 夏景生, 王志坤, 王海荣, 薛林, 王恺, 刘成权.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斜坡中深层“混合型河口坝”成因及沉积学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6): 1642-1653. |
[3] | 赵汉卿, 张建民, 李栓豹, 周连德, 江远鹏. 渤海湾盆地A油田新近系明下段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4): 1021-1029,1046. |
[4] | 朱兆群, 林承焰, 张宪国, 李志鹏, 谢晶晶, 魏肃东, 程平. 断陷湖盆早期浅水三角洲沉积——以高邮凹陷永安地区戴一段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3): 659-673. |
[5] | 孙思敏, 季汉成, 刘晓, 赵忠新, 陈亮. 断陷盆地边界断层分段的层序地层响应特征——以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上盘陡坡带东营组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382-392. |
[6] | 张建坤, 杨国涛, 吴吉忠, 吴鑫, 王方鲁. 黄骅坳陷北部马头营凸起馆陶组砂体成因及展布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1): 48-60. |
[7] | 陈欢庆, 穆剑东, 王珏, 邓西里. 扇三角洲沉积储层特征与定量评价——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1): 14-24. |
[8] | 谭聪, 于炳松, 阮壮, 刘策, 朱玺, 谢灏辰, 罗忠.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2): 336-347. |
[9] | 郭荣涛, 赵习, 刘红光, 石开波, 刘婧, 蒋启财. 兰州盆地下白垩统碎屑岩层序地层序列:祁连山早白垩世隆升的沉积学响应[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2): 321-335. |
[10] | 刘为付, 刘双龙, 孙立新, 张绍臣. 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储层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1): 46-56. |
[11] | 张宇焜, 胡晓庆, 牛涛, 张显文, 高玉飞, 王晖, 范廷恩, 卜范青. 古地貌对渤海石臼坨凸起古近系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6): 1589-1596. |
[12] | 孙荣涛, 赵京涛, 李军, 胡邦琦. 辽东湾LDD7孔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层序与古环境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5): 1460-1469. |
[13] | 蔡来星, 卢双舫, 李昂, 石蕾, 刘爽. 松辽盆地肇州区块沙河子组层序格架特征及其对沉积和烃源岩的控制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724-735. |
[14] | 赵灿, 李旭兵, 郇金来, 陈孝红, 刘安, 危凯, 张华. 雪峰山西侧地区中上寒武统——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层序格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2): 518-532. |
[15] | 莫绍星, 龙星皎, 李瀛, 郑菲, 施小清, 张可霓, 赵良. 基于TOUGHREACT-MP的苏北盆地盐城组咸水层CO2矿物封存数值模拟[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647-16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