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猛|许强伟|王英德|田景雄|王书琴|杜继宇
SUN Xiao-meng|XU Qiang-wei| WANG Ying-de|TIAN Jing-xiong|WANG Shu-qin|DU Ji-yu
摘要:
野外实测地质大剖面和室内综合研究表明:龙门山北段泥盆系平驿铺组和侏罗系沙溪庙组是两个最重要的含油砂地层,它们呈北东向带状展布,组成两条区域性油砂带。两条油砂带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分别与矿山梁-天井山-二郎庙冲断背斜亚带和下寺-金子山-青林口山前带叠置。两条构造-地层带的构造样式分别制约了两条油砂带的成藏方式和成藏过程,反映了油砂带与区域构造-地层带之间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根据龙门山北段油砂特征以及区域构造-地层带对油砂带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首次将龙门山北段划分出2条区域性油砂成矿带,即矿山梁-天井山-二郎庙油砂成矿带和金子山-青林口-厚坝油砂成矿带。研究区油砂烃源岩具有多层位特征,油源十分丰富。泥盆系平驿铺组和侏罗系沙溪庙组具有良好的储层物性,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各种不同的构造类型对油砂、沥青脉的成藏方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矿山梁-天井山-二郎庙油砂成矿带中印支期形成的褶皱与高孔隙度中、粗砂岩的良好配置、金子山-青林口-厚坝油砂成矿带中印支期形成的逆冲断层在喜山期重新活动以及喜山期形成的节理发育带与高孔隙度中、粗砂岩的良好配置是油砂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喜山期侏罗系沙溪庙组地层的构造掀斜、山前剥蚀、断裂输导和上覆泥岩封盖以及泥盆系平驿铺组隆升剥蚀是油砂得以形成和保存的必要条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龙门山北段油砂成藏模式。
中图分类号:
[1] | 周刚, 郑荣才, 赵罡, 文华国, 温龙斌. 川西北甘溪地区吉维特阶核形石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405-417. |
[2] | 尤金凤, 邢立新, 潘军, 单玄龙, 樊瑞雪, 曹会. 基于Hyperion数据的油砂分布遥感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5): 1589-1597. |
[3] | 潘荣, 朱筱敏, 张剑锋, 何敏, 邸宏利. 克拉苏冲断带深层碎屑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及控制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4): 1011-1020. |
[4] | 马锋, 张光亚, 王红军, 刘祚冬, 蒋凌志, 谢寅福, 李飞, 琚亮. 全球重油与油砂资源潜力、分布与勘探方向[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4): 1042-1051. |
[5] | 孟宪纲,薄万举,刘志广,刘勇,畅柳,李朝柱,王子平. 芦山7.0级地震与巴颜喀拉块体中东段的活动性[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705-1711. |
[6] | 程海艳. 库车褶皱冲断带西段盐底辟成因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4): 1134-1141. |
[7] | 苏生瑞,李鹏,王琦,苏卫卫,张莹. 叠瓦状逆断层的变形规律和力学机理物理模拟试验: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1): 249-258. |
[8] | 侯明才, 李智武, 陈洪德. 中-新生代龙门山的差异隆升[J]. J4, 2012, 42(1): 104-111. |
[9] | 孙晓猛|杜继宇|单玄龙|程日辉|王英德|许强伟|田景雄. 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前山带构造分带性及山前带变形特征[J]. J4, 2010, 40(6): 1323-1332. |
[10] | 单玄龙, 罗洪浩, 孙晓猛, 张洋洋, 衣健. 四川盆地厚坝侏罗系大型油砂矿藏的成藏主控因素[J]. J4, 2010, 40(4): 897-904. |
[11] | 孙永河,吕延防,付晓飞,杨典栋.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断裂输导石油效率评价[J]. J4, 2008, 38(3): 430-0436. |
[12] | 邓虎成,周文,丘东洲,谢润成. 川西北天井山构造泥盆系油砂成矿条件与资源评价[J]. J4, 2008, 38(1): 69-00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