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 ›› 2010, Vol. 40 ›› Issue (6): 1323-1332.
孙晓猛|杜继宇|单玄龙|程日辉|王英德|许强伟|田景雄
SUN Xiao-meng,DU Ji-yu,SHAN Xuan-long,CHENG Ri-hui,WANG Ying-de, XU Qiang-wei,TIAN Jing-xiong
摘要: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分带性是龙门山构造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在野外实测地质大剖面以及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冲断带不同部位构造样式的不同,将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前山带划分出3个构造亚带,即唐王寨-仰天窝飞来峰-滑覆体构造亚带、楼子坝-雁门坝-马角坝叠瓦冲断亚带、矿山梁-天井山-二廊庙冲断背斜亚带。各亚带具有不同构造变形特征:飞来峰-滑覆体构造亚带具有“推覆加滑覆”的构造叠加和演变特征;叠瓦冲断亚带中冲断构造十分发育,从北西至南东方向,不同系、同一系中不同组、同一组中不同段的地层依次由老向新逆冲,组成典型的叠瓦状构造样式,逆冲断裂向西呈铲式倾斜,并收敛于逆冲断裂系底板断层之上。构造岩片中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以断层传播褶皱为主,其轴迹走向和轴面产状与叠瓦冲断亚带中各条断层的总体产状几乎相同,均倒向前陆方向。冲断背斜亚带具有双重构造特点,在浅层表现为近直立的短轴背斜,构造样式以断层转折褶皱为主,深层由多个逆冲岩片叠置而成。下寺-金子山-厚坝山前带浅部层次中冲断稀少、规模较小、变形微弱,主要表现为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深部层次发育有大型隐伏逆冲断裂。从前山带和山前带总体上具有变形强度向前陆方向有规律递减、卷入构造的地层逐渐变新、变形层次逐渐变浅的趋势,反映了冲断构造具有前展式特征。冲断构造是晚三叠世与新生代两期构造变形的产物:晚三叠世构造变形强烈,是龙门山前陆冲断带的主要形成期;新生代变形较弱,叠加和改造了晚三叠世的构造变形。
中图分类号:
[1] | 朱晓颖, 杨海, 匡星涛, 彭巍巍, 张洪瑞. 新疆东昆仑-阿尔金地区航磁反映的断裂构造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2): 461-473. |
[2] | 姚刚, 董向欣, 李丽丽, 马国庆, 孟令顺. 东海陆架盆地构造划分的高精度重磁解释技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2): 517-524. |
[3] | 周刚, 郑荣才, 赵罡, 文华国, 温龙斌. 川西北甘溪地区吉维特阶核形石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405-417. |
[4] | 杜小弟, 李锋, 邱海峻, 李昭, 徐银波. 准东博格达山山前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重油的发育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2): 368-378. |
[5] | 潘荣, 朱筱敏, 张剑锋, 何敏, 邸宏利. 克拉苏冲断带深层碎屑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及控制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4): 1011-1020. |
[6] | 孟宪纲,薄万举,刘志广,刘勇,畅柳,李朝柱,王子平. 芦山7.0级地震与巴颜喀拉块体中东段的活动性[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705-1711. |
[7] | 程海艳. 库车褶皱冲断带西段盐底辟成因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4): 1134-1141. |
[8] | 刘志宏,梅梅,高军义,吴相梅,黄超义,林东成,孙理难. 东北东部虎林盆地的构造特征、成盆机制及敦-密断裂带北东段的形成时代[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2): 480-489. |
[9] | 苏生瑞,李鹏,王琦,苏卫卫,张莹. 叠瓦状逆断层的变形规律和力学机理物理模拟试验: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1): 249-258. |
[10] | 邓宾, 李智武,刘树根,孙东,钟勇,李金玺,汤聪. 大巴山城口弧形断裂带右旋走滑构造特征及其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5): 1501-1516. |
[11] | 黄超,余朝华,张桂林,傅良同,袁志云,范兴燕. 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3): 820-832. |
[12] | 侯明才, 李智武, 陈洪德. 中-新生代龙门山的差异隆升[J]. J4, 2012, 42(1): 104-111. |
[13] | 刘志宏, 周飞, 吴相梅, 孙晓猛, 赵呈祥, 梅梅, 黄超义. 东北地区佳木斯隆起与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群的耦合关系[J]. J4, 2011, 41(5): 1335-1344. |
[14] | 李三忠, 王涛, 金宠, 戴黎明, 刘鑫, 周小军, 王岳军, 张国伟. 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J]. J4, 2011, 41(1): 93-105. |
[15] | 孙晓猛, 许强伟, 王英德, 田景雄, 王书琴, 杜继宇. 川西北龙门山冲断带北段油砂成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 J4, 2010, 40(4): 886-8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