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 ›› 2011, Vol. 41 ›› Issue (3): 715-723.
李红中1,2,3,周永章1,2,3,杨志军2,3,周国富1,何俊国2,3,马占武2,3|吕文超2,3,李文2,3,梁锦2,3,卢文姬2,3
LI Hong-zhong1,2,3,ZHOU Yong-zhang1,2,3,YANG Zhi-jun2,3,ZHOU Guo-fu1,HE Jun-guo2,3, MA Zhan-wu2,3,LV Wen-chao2,3, LI Wen2,3,LIANG Jin2,3,LU Wen-ji2,3
摘要:
硅质岩是一类广泛分布于造山带内的岩石,其组成简单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然而,硅质岩的这种高稳定性是宏观的,在微观上仍然会保留地质演化和成岩过程的痕迹,可以从中提取造山带演化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和流体等重要信息。秦岭造山带西段八方山-二里河Pb-Zn矿区的赋矿硅质岩的光学显微镜、激光拉曼(RAMAN)、X射线粉晶衍射(XRD)和扫描电镜-能谱(SEM-EDS)研究结果表明,该硅质岩明显受到了造山作用、成矿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等的改造。显微镜下,硅质岩主要由细-微晶石英和少量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组成,微裂隙和脉体的存在反映其曾经受到张应力作用,而微褶皱以及矿物的定向排列则说明其受到压应力的影响。XRD和SEM分析也指示其遭受了压应力作用。RAMAN原位微区分析结果揭示了石英的重结晶作用及其受流体的影响。硅质岩的SEM图片中金属硫化物的线状和浸染分布可能与温度、压力和流体等对硅质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有关。
中图分类号:
[1] | 张强, 丁清峰, 宋凯, 程龙. 东昆仑洪水河铁矿区狼牙山组千枚岩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4): 1085-1104. |
[2] | 吕斌, 王涛, 童英, 张磊, 杨奇荻, 张建军. 中亚造山带东部岩浆热液矿床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构造背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305-343. |
[3] | 李三忠, 杨朝, 赵淑娟, 刘鑫, 余珊, 李玺瑶, 郭玲莉, 索艳慧, 戴黎明, 郭润华, 张国伟.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Ⅳ): 板块重建与Carolina超大陆[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4): 1026-1041. |
[4] | 李三忠, 杨朝, 赵淑娟, 李玺瑶, 索艳慧, 郭玲莉, 余珊, 戴黎明, 李少俊, 牟墩玲.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4): 968-1004. |
[5] | 李三忠, 李玺瑶, 赵淑娟, 杨朝, 刘鑫, 郭玲莉, 王永明, 郝义, 张剑, 胡梦颖.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Ⅲ):华南陆内造山[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4): 1005-1025. |
[6] | 刘永江, 刘宾强, 冯志强, 温泉波, 李伟民, 张铁安, 李小玉, 杜兵盈. 大兴安岭中北段老道口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2): 482-498. |
[7] | 王江波, 赖绍聪, 李卫红, 赵如意, 惠争卜. 北秦岭丹凤地区产铀花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6): 1713-1721. |
[8] | 王孔伟, 张帆, 邱殿明. 三峡库区黄陵背斜形成机理及与滑坡群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4): 1142-1154. |
[9] | 段俊, 钱壮志, 焦建刚, 鲁浩, 冯延清. 甘肃龙首山岩带西井镁铁质岩体成因及其构造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832-846. |
[10] | 李学杰, 姚永坚, 杨楚鹏, 陈振林, 汪俊, 张亚玲. 北极地区地质构造及主要构造事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2): 335-348. |
[11] | 丁清峰, 付宇, 吴昌志, 董莲慧, 屈迅, 曹长胜, 夏明毅, 孙洪涛. 新疆西南天山阿万达金矿床成矿流体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1): 142-155. |
[12] | 陈虹,胡健民,武国利,田蜜. 南秦岭构造带中段晚中生代陆内变形特征与侧向挤出构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906-1927. |
[13] | 陶威,梁文天,张国伟. 南秦岭晚三叠世胭脂坝岩体的磁组构特征及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575-1586. |
[14] | 陈广俊,孙丰月,李碧乐,王冠,钱烨,许庆林,刘国才. 东昆仑沟里地区暗色包体及其寄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3): 892-904. |
[15] | 苏金宝,董树文,张岳桥,李勇,陈宣华, 崔建军,张交东. 川黔湘构造带构造样式及深部动力学制约[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2): 490-5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