葸克来1,操应长1,周磊1,赵贤正2,金凤鸣2,杨春宇3,苏芮2,董雄英2
Xi Kelai1, Cao Yingchang1, Zhou Lei1, Zhao Xianzheng2, Jin Fengming2, Yang Chunyu3, Su Rui2, Dong Xiongying2
摘要:
中深层有效储层成因机制一直是中深层油气勘探备受关注的内容。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上亚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并在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有效储层物性控制因素,总结了有效储层成因机制,建立了有效储层成因模式。研究表明: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上亚段储层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含少量长石质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高;压实作用较强,胶结作用南北差异性明显,溶解作用弱;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含少量的粒内溶孔及粒间溶扩孔隙,孔渗相关性好。储层胶结物含量、分选系数、沉积微相及地层压力是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上亚段有效储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沉积环境中杂基含量少、分选好、碳酸盐岩屑含量低的细砂岩、中粗砂岩及含砾砂岩是沙四上亚段有效储层形成的有利物质基础。早期地层超压,抑制压实作用,保护原生孔隙;早期油气充注,抑制胶结作用与压实作用,保护孔隙空间。二者共同作用,是有效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溶解作用少量增孔,颗粒边缘形成的早期石英加大抑制压实,对有效储层的形成起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
[1] | 陈爱民. 澳大利亚Bonaparte盆地WA-406-P区块油气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4): 965-980. |
[2] | 林敉若, 操应长, 葸克来, 王健, 陈洪, 吴俊军. 阜康凹陷东部斜坡带二叠系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4): 991-1007. |
[3] | 孙海涛, 钟大康, 李勇, 毛亚昆, 杨宪彰. 超深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孔隙成因及控制因素——以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3): 693-704. |
[4] | 高崇龙, 纪友亮, 靳军, 王剑, 任影, 车世琦, 王茹, 桓芝俊.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清水河组深层优质储层特征及其物性控制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4): 990-1006. |
[5] | 陈冬霞, 庞雄奇, 杨克明, 祝渭平, 严青霞. 川西坳陷深层叠复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因及形成过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611-1623. |
[6] | 操应长, 张会娜, 葸克来, 赵贤正, 周磊, 崔周旗, 金杰华. 饶阳凹陷南部古近系中深层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及控制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6): 1567-1579. |
[7] | 徐波, 唐铁柱, 李辰.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五段碳酸盐岩气藏富气主控因素—以陕200井区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5): 1299-1309. |
[8] | 姚泾利, 赵彦德, 邓秀芹, 郭正权, 罗安湘, 楚美娟.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控制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4): 983-992. |
[9] | 潘荣, 朱筱敏, 张剑锋, 何敏, 邸宏利. 克拉苏冲断带深层碎屑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及控制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4): 1011-1020. |
[10] | 马云, 李三忠, 刘鑫, 赵淑娟, 余珊, 王霄飞, 张丙坤. 华南北部湾盆地的形成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727-1736. |
[11] | 曹玲珑,王建华,黄楚光,倪志鑫,金钢雄,瓦西拉里,陈慧娴.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形态特征、控制因素及风险评价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988-1999. |
[12] | 程海艳. 库车褶皱冲断带西段盐底辟成因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4): 1134-1141. |
[13] | 贾三石,王恩德,付建飞,门业凯,吴明刚. 冀东峪耳崖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机制探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3): 774-785. |
[14] | 刘招君, 胡菲,孙平昌,孟庆涛,柳蓉. 再论陆相三级层序内四分方案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1): 1-12. |
[15] | 王瑞飞, 吕新华, 国殿斌, 苏惠, 黄新文. 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油藏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J]. J4, 2012, 42(4): 1003-1010. |
Viewed | ||||||||||||||||||||||||||||||||||||||||||||||||||
Full text 236
|
|
|||||||||||||||||||||||||||||||||||||||||||||||||
Abstract 292
|
|
|||||||||||||||||||||||||||||||||||||||||||||||||
Cited |
|
|||||||||||||||||||||||||||||||||||||||||||||||||
Shared | ||||||||||||||||||||||||||||||||||||||||||||||||||
Discuss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