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 ›› 2011, Vol. 41 ›› Issue (2): 391-399.
孟庆涛1,2|刘招君1,2|柳蓉1,2|孙平昌1|胡菲1|张京1
MENG Qing-tao1, 2, LIU Zhao-jun1, 2, LIU Rong1, 2, SUN Ping-chang1, HU Fei1, ZHANG Jing1
摘要:
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和大量测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东北地区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和美国犹他盆地始新统绿河组油页岩中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类和萜类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并探讨其对两地油页岩在有机质来源及古沉积环境上的差异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在GC谱图上,桦甸油页岩Pr/Ph为1.47~2.03,具姥鲛烷优势;而绿河油页岩Pr/Ph为0.34~0.44,具植烷优势。GC-MS分析表明:桦甸油页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反“L”型分布,∑(C27+C28)/∑C29为0.63~2.52;绿河油页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钝角不对称“V”型分布,∑(C27+C28)/∑C29为0.96~1.20。桦甸油页岩萜类化合物中萜烯>ββ构型霍烷>αβ构型霍烷,以C29萜烯占优势;绿河油页岩中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并检出丰富的γ-蜡烷和β-胡萝卜烷。两地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参数的对比分析揭示:桦甸油页岩为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双重生源,但细菌及藻类等水生生物的贡献较大,主要形成于弱还原淡水沉积环境;绿河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主要为细菌和藻类等水生生物,主要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沉积环境。
中图分类号:
[1] | 日比娅, 孙友宏, 韩婧, 郭明义. 3种无机盐催化热解油页岩[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4): 1043-1049. |
[2] | 马中良, 郑伦举, 赵中熙. 不同边界条件对油页岩原位转化开采的影响及启示[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431-441. |
[3] | 刘招君, 孙平昌, 柳蓉, 孟庆涛, 胡菲. 敦密断裂带盆地群油页岩特征及成矿差异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4): 1090-1099. |
[4] | 杜佰伟, 谢尚克, 董宇, 彭清华, 郑博. 伦坡拉盆地渐新统丁青湖组油页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3): 671-680. |
[5] | 温志良, 姜福平, 钟长林, 姜雪飞, 王果谦, 齐岩.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超大型油页岩矿床特征及成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3): 681-691. |
[6] | 孙友宏, 邓孙华, 王洪艳. 国际油页岩开发技术与研究进展记第33届国际油页岩会议[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4): 1052-1059. |
[7] | 郑玉龙, 陈春瑞, 王佰长, 王占国, 刘胜英, 吴相梅. 松辽盆地北部油页岩资源潜力评价[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683-690. |
[8] | 孙耀庭, 徐守余, 张世奇, 徐昊清, 郭丽丽. 山东昌乐凹陷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736-742. |
[9] | 谢尚克,杜佰伟,王剑,彭清华,郑博. 西藏伦坡拉盆地油页岩特征及分布规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760-1767. |
[10] | 孟庆涛,刘招君,胡菲,孙平昌,柳蓉,周人杰,甄甄. 桦甸盆地始新统油页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2): 390-399. |
[11] | 刘招君, 孟庆涛, 贾建亮, 孙平昌, 柳蓉, 胡晓峰. 陆相盆地油页岩成矿规律:以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典型盆地为例[J]. J4, 2012, 42(5): 1286-1297. |
[12] | 孙平昌, 刘招君, 李宝毅, 柳蓉, 孟庆涛, 周人杰, 姚树青, 徐银波. 桦甸盆地桦甸组油页岩段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J4, 2012, 42(4): 948-960. |
[13] | 柳蓉, 刘招君, 杜江峰, 刘冬青, 杨小红, 徐银波. 依兰盆地始新统达连河组油页岩成因新认识[J]. J4, 2012, 42(4): 941-947. |
[14] | 季桂娟, 杨春明, 甘树才, 吴晓敏, 王忠革. 利用油页岩灰渣制备通用硅酸盐水泥[J]. J4, 2012, 42(4): 1173-1178. |
[15] | 朱建伟, 赵刚, 刘博, 郭巍, 成俊. 油页岩测井识别技术及应用[J]. J4, 2012, 42(2): 289-2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