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华1,林承焰1,李 辉1,王海涛1,张荻楠2,崔宝文2
REN Li-hua1, LIN Cheng-yan1, LI Hui1, WANG Hai-tao1,ZHANG Di-nan2,CUI Bao-wen2
摘要: 近年来,在大庆油田外围盆地油气勘探中新发现了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布达特群碎屑岩潜山油藏,其油气储集空间以构造裂缝为主,裂缝的形成、发育与演化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在岩心裂缝观察、构造演化历史以及热演化历史分析基础上,通过对裂缝充填方解石的稳定同位素测定和包裹体测定以及岩石声发射实验,对裂缝形成的主要期次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布达特群裂缝具有多期性和继承性的发育特点,主要存在3个破裂期:第一期裂缝与南屯末-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的构造运动有关,缝内以石英充填为主,石英的形成温度介于72~76℃,并见有烃类包裹体,但其成熟度较低;第二期裂缝是在伊敏时期区域伸展作用下形成的,裂缝以方解石和微-细晶石英充填为主,其形成温度介于117~154℃,该期烃类成熟度明显增强;第三期裂缝是在伊敏末期强烈的抬升作用下形成的,裂缝内充填了微-细晶方解石和石英,其形成温度介于89~110℃,烃类成熟度减弱。
中图分类号:
[1] | 李向文, 张志国, 王可勇, 孙加鹏, 杨吉波, 杨贺. 大兴安岭北段宝兴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4): 1071-1084. |
[2] | 邓馨卉, 刘财, 郭智奇, 刘喜武, 刘宇巍. 济阳坳陷罗家地区各向异性页岩储层全波场地震响应模拟及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4): 1231-1243. |
[3] | 张冰, 郭智奇, 徐聪, 刘财, 刘喜武, 刘宇巍. 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页岩储层裂缝属性及各向异性参数反演[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4): 1244-1252. |
[4] | 李文强, 郭巍, 孙守亮, 杨绪海, 刘帅, 侯筱煜.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生界油气藏成藏期次[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3): 640-651. |
[5] | 陈瑞莉, 陈正乐, 伍俊杰, 梁志录, 韩凤彬, 王永, 肖昌浩, 韦良喜, 沈滔. 甘肃合作早子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硫铅同位素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1): 87-104. |
[6] | 潘保芝, 刘文斌, 张丽华, 郭宇航, 阿茹罕. 一种提高储层裂缝识别准确度的方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1): 298-306. |
[7] | 和成忠, 张德会, 吴鸣谦, 夏岩, 张荣臻, 胡铁军. 辽宁青城子姚家沟斑岩型钼矿流体包裹体[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6): 1717-1731. |
[8] | 张焕旭, 陈世加, 路俊刚, 刘超威, 陈娟, 李勇, 徐坤. “膨胀力”作用下致密砂岩储层石油运聚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5): 1341-1351. |
[9] | 门兰静, 孙景贵, 王好均, 柴鹏, 赵克强, 古阿雷, 刘城先. 延边浅成高硫化热液金矿床的成矿流体起源与演化:以杜荒岭和九三沟矿床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5): 1365-1382. |
[10] | 陈晶源, 王长明, 贺昕宇, 陈良, 吴彬, 王乔, 张端, 姚恩亚, 董猛猛. 河南瓦房铅锌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5): 1383-1404. |
[11] | 张艳, 韩润生, 魏平堂, 邱文龙. 云南会泽矿山厂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3): 719-733. |
[12] | 张博为, 付广, 张居和, 胡明, 刘峻桥, 王浩然. 油源断裂转换带裂缝发育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以冀中坳陷文安斜坡议论堡地区沙二段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370-381. |
[13] | 徐宏杰, 胡宝林, 郑建斌, 刘会虎, 张文永, 郑凯歌. 淮南煤田煤系页岩气储集空间特征及其岩相控制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418-430. |
[14] | 刘敬寿, 戴俊生, 徐珂, 张艺, 丁文龙. 构造裂缝产状演化规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1): 84-94. |
[15] | 李博南, 刘财, 郭智奇. 基于等效介质模型和频变AVO反演的裂缝储层参数估算方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1): 234-2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