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方东明,宋伟男,姜建梅,马凯
Zhao Lin, Fang Dongming, Song Weinan, Jiang Jianmei, Ma Kai
摘要:
为了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对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海河干流采集13个表层沉积物和表层水样,采用逐级提取法获得可交换态磷(NH4Cl-P)、可还原态磷(BD-P)、铁铝结合磷(NaOH-P)、钙磷(HCl-P) 和残渣态磷(Res-P),分析各形态磷空间分布及其对水相(间隙水、表层水)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河干流表层沉积物中总磷质量分数较高,为808.5~1 698.7 mg·kg-1,上游和下游的采样点含磷量较低,中游采样点含磷量较高;不同形态磷的质量分数差异较大,NH4Cl-P、BD-P、NaOH-P、HCl-P和Res-P的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为8.1~31.1、41.9~84.9、151.6~348.2、312.2~819.9、226.8~1 003.0 mg·kg-1,分别占总磷(TP)的0.65%~1.85%、3.19%~6.57%、10.8%~24.34%、20.26%~52.18%、24.41%~58.33%;间隙水中总溶解性磷与沉积物中NH4Cl-P、BD-P 、NaOH-P的质量分数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92、0.848、0.749。研究结果表明海河内源磷释放的主要控制方向为NH4Cl-P、BD-P 、NaOH-P。
中图分类号:
[1] | 汤洁, 陈静书, 李昭阳, 王静静, 吕航. 吉林西部盐碱农田有机碳矿化和激发效应对氮磷添加的响应[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1, 51(4): 1204-1216. |
[2] | 朱君, 李婷, 陈超, 谢添, 张艾明. 近海核电厂核素地下水释放通量的模型计算方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1, 51(1): 201-211. |
[3] | 曹星星, 吴攀, 周少奇, 谢峰, 荣嵘. 酸性矿山排水影响的水库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50(4): 1112-1126. |
[4] | 伍锡昌, 初凤友, 王巍, 李正刚, 陈灵, 毕冬伟, 王建强. 劳盆地与马努斯盆地俯冲熔体与流体组分的识别——Sr-Nd-Pb同位素与独立成分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2): 414-424. |
[5] | 高福红, 何雨思, 王枫, 修铭. 黑龙江省东部早古生代晨明组物源区特征及其构造背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6): 1725-1740. |
[6] | 陆继龙, 刘奇志, 王春珍, 蔡波, 郝立波, 尹业长, 赵玉岩. 二道松花江沉积物重金属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2): 566-573. |
[7] | 李福来, 肖飞, 孟凡超, 任泽樱. 内蒙古索伦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的指示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769-1780. |
[8] | 胡贵明, 黄春长, 周亚利, 庞奖励, 查小春, 郭永强. 黄河上游靖远-景泰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6): 1822-1832. |
[9] | 李勇, 李海燕, 赵应权. 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以濠河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918-925. |
[10] | 赵林, 郑义, 毛国柱, 郭华. 天津围海造陆区吹填土氮磷的分布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1): 255-264. |
[11] | 蓝先洪,张志珣,王中波,陈晓辉,田振兴. 东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常量元素的分布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883-1891. |
[12] | 苏明,姜涛,张翠梅,张成,何云龙,王振峰.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东段形态-充填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805-1815. |
[13] | 于磊,杨井泉,徐丽梅,胡广鑫,胡红,张涛,高明杰,李子轩. 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河流域干旱特征及趋势[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615-1624. |
[14] | 陈圣波,李鑫龙,陈磊. 基于地面实测光谱的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反演[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4): 1388-1394. |
[15] | 许冬,初凤友,李家彪,杨海丽,陈亮. 粤西-琼东北近海沉积物的运移和沉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3): 905-9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