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23, Vol. 53 ›› Issue (6): 1672-1688.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30043
张增宝
Zhang Zengbao
摘要: 储层有效性及成因机理是制约目前深层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腹部阜康凹陷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砂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岩石薄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稳定碳和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手段,分析储层成岩演化与烃类充注的动态关系,对深层储层有效性及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三工河组储层主要由富塑性岩屑极细—细砂岩和相对富刚性颗粒中—粗砂岩2类岩石组成,它们在储层砂岩段内相互成层出现,在成岩演化和油气充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储层深埋成岩过程中,富塑性岩屑极细—细砂岩以泥质塑性岩屑强烈机械压实和新生变形作用为特征,在第一期石油充注之前已变为致密储层,同期和后期烃类均不能充注。相比之下,刚性颗粒体积分数相对较高的中—粗砂岩中机械压实作用较弱,自生矿物类型多样,溶蚀作用亦较为普遍;这类砂岩至少经历了2期石油充注事件,成岩作用与烃类充注交替发生。富塑性岩屑极细—细砂岩构成储层内的隔夹层,可能引起油气运移的不均一性。
中图分类号:
[1] | 刘硕, 王飞, 于瑞, 高建星, 师昊, 朱玉双.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其分形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54(1): 96-107. |
[2] | 余光展, 王健, 吴楠, 徐清海, 刘显凤, 付清萌.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7段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评价#br#[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54(1): 83-95. |
[3] | 张金宝 . 油源断裂向砂体转换输导油气形式分布部位预测方法——以歧口地区港东断裂砂一下亚段为例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3, 53(5): 1352-1361. |
[4] | 付丽. 大杨树盆地南部坳陷九峰山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来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3, 53(4): 1001-1015. |
[5] | 何春波, 张亚雄, 于英华, 袁红旗.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演化阶段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3, 53(4): 1066-1074. |
[6] | 李研, 聂逢君, 王东旭, 贾立城, 卢胜军, 严兆彬, 罗敏, 刘晓辉. 松辽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3, 53(4): 1075-1089. |
[7] | 贺婷, 周宁, 吴啸宇. 基于深度全连接神经网络的储层有效砂体厚度预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3, 53(4): 1262-1274. |
[8] | 王有功, 吕 超, 于爱暄, 刘世瑞. 基于正断层差异生长演化分析识别不同类型断层相关背斜圈闭——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汉留断层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3, 53(2): 373-. |
[9] | 周传芳, 冯 嘉, 杨华本, 段明新, 王久懿, 陈 卓, 杜兵盈, 梁中恺, 孙彦峰, 于俊博, 姜 平. 漠河盆地中侏罗世绣峰组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3, 53(2): 450-. |
[10] | 黄 睿, 张 颖, 史 骁, 孙跃武.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3, 53(2): 403-. |
[11] | 李彦泽, 商琳, 王群会, 孙彦春, 邢建鹏, 蒋东梁, 陈浩. 断陷盆地强非均质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综合分类——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2, 52(6): 1830-1843. |
[12] | 丁超, 解阳波, 张家豪, 熊志国, 马小梅, 袁翔, 张雷, 方石. 三维高密度电法揭示SAGD地面窜漏通道[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2, 52(6): 2021-2033. |
[13] | 张立亚, 徐 文, 沈艳杰.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致密砂岩气储层形成机制及成藏主控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2, 52(5): 1707-1717. |
[14] | 罗卫锋, 胡志方, 王胜建, 杨云见, 张林, 张云枭. 基于可控源电磁技术的页岩压裂监测试验——以宜昌地区鄂阳页2HF井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2, 52(4): 1338-. |
[15] | 雷海艳, 王剑, 陈锐兵, 等.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东斜坡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油气成藏有利地质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2, 52(4): 10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