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24, Vol. 54 ›› Issue (4): 1137-1153.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30339
肖斌1,郭东旭1,王浩1,熊姝臻2,富向1,赵忠海1,李胜3
Xiao Bin 1, Guo Dongxu 1, Wang Hao 1, Xiong Shuzhen 2, Fu Xiang 1, Zhao Zhonghai 1, Li Sheng 3
摘要: 扬子板块北缘志留系黑色岩系中重晶石-毒重石成矿带的形成构造背景和成矿过程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选择四川盆地北缘城口月亮坪剖面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中的重晶石矿物为研究对象,从岩石学、矿物学入手探讨重晶石发育特征,并结合锶同位素分析重晶石的成因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结果显示:重晶石主要发育成岩作用为主的针状晶体、冷泉作用为主的较大粒径溶蚀状晶体、热液作用为主的树枝状晶体,以及生物作用为主的小粒径椭球体形晶体;重晶石结核以扁椭球体形顺层分布,存在同心分层结构、致密均一结构、龟裂纹充填结构,其成因以成岩作用为主,局部出现后期热液流体充填收缩缝形成的龟裂纹;层状重晶石的87Sr/86Sr值为0.708 4,反映其形成过程受到深部幔源(低87Sr/86Sr值)和围岩(高87Sr/86Sr值)的混染作用,推测其成因为深部幔源热液与冷泉(或成岩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北缘龙马溪组沉积时期为一个具有拉张构造背景的被动大陆边缘,在北大巴山发育同沉积断裂;在龙马溪组早期四川盆地北部斜坡区受到弱的拉张作用,断裂发育规模不大,形成间歇性小规模的冷泉渗流;在龙马溪组晚期拉张作用增强,断裂加深,产生重晶石黑烟囱,大量含Ba2+和H2S的热液进入海水中并在北大巴山地区形成重晶石矿床。
中图分类号:
[1] | 宋林珂, 刘四兵, 曾青高, 周栋, 唐大海, 王锦西. 四川盆地川中—川西过渡带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砂岩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54(2): 371-388. |
[2] | 单玄龙, 邢健, 苏思远, 李昂, 赵振铎, 杨钦, 李雪松, 井翠, 张家浩, 孙越. 川南长宁地区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岩相与含气性特征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3, 53(5): 1323-1337. |
[3] | 赵慧博, 冯彩霞, 刘燊, 刘芳晓. 陕西省紫阳县下寒武统黑色岩系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3, 53(4): 1016-1032. |
[4] | 赵越, 李磊, 司运航, 王会敏. 浅层页岩气储层孔隙分形特征及控制因素——以云南昭通地区龙马溪组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2, 52(6): 1813-1829. |
[5] | 田兴旺, 罗冰, 孙奕婷, 刘冉, 李亚, 陈延贵, 周春林, 汪华, 李亚丁, 王尉, 王云龙, 杨岱林. 二叠系火山碎屑岩气藏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分析——以四川盆地成都—简阳地区永探1井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1, 51(2): 325-335. |
[6] | 陈祥忠, 王斌. 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裂缝型储层AVOA反演方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1, 51(1): 266-276. |
[7] | 高玉巧, 蔡潇, 何希鹏, 吴艳艳, 丁安徐, 高和群, 张培先.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压力体系与有机孔发育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50(2): 662-674. |
[8] | 易海永, 崔宝琛, 王瑶琳, 邱玉超, 徐胜林, 李乾. 四川盆地广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岩石特征与沉积环境[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50(2): 454-464. |
[9] | 罗腾, 冯晅, 郭智奇, 刘财, 刘喜武. 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裂缝型储层各向异性参数地震反演[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5): 1466-1476. |
[10] | 王璐, 杨胜来, 彭先, 刘义成, 徐伟, 邓惠. 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多类型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渗能力——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4): 947-958. |
[11] | 张冰, 郭智奇, 徐聪, 刘财, 刘喜武, 刘宇巍. 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页岩储层裂缝属性及各向异性参数反演[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4): 1244-1252. |
[12] | 刘忠宝, 杜伟, 高波, 胡宗全, 张钰莹, 吴靖, 冯动军. 层序格架中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及差异分布:以上扬子下寒武统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1): 1-14. |
[13] | 刘丽红, 杜小弟, 徐守礼, 文华国. 四川盆地中南部寒武系白云岩特征及形成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3): 775-784. |
[14] | 徐文礼,郑荣才,颜雪,文华国,崔璀.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4): 1108-1122. |
[15] | 徐胜林, 陈洪德, 陈安清, 林良彪, 李君文, 杨俊斌. 四川盆地海相地层烃源岩特征[J]. J4, 2011, 41(2): 343-3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