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24, Vol. 54 ›› Issue (6): 2029-2046.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23
谢兵1,徐昉昊1,范彩伟2,满勇2,江凡2,徐国盛1,张喜淳1,李安然1
Xie Bing1, Xu Fanghao1, Fan Caiwei2, Man Yong2, Jiang Fan2, Xu Guosheng1, #br# Zhang Xichun1, Li Anran1#br#
摘要: 涠西南凹陷灰岩潜山勘探程度低,剩余资源勘探潜力大,二号断裂带周缘已发现多个潜山油田或含油构造,显示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综合运用钻井、录井、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对二号断裂带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特征、岩溶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构造演化与沉积背景综合分析了X构造岩溶储层的演化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二号断裂带X构造古潜山岩性主要为灰岩类、灰质白云岩类,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缝为主,孔隙度在0.01%~35.88%之间变化,但平均值偏低,仅为4.30%;以X-1井为例,X构造表生岩溶储层自上而下划分为表层风化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水平潜流带岩溶缝/洞发育最优,为优质储层发育带; X构造裂缝-溶洞型灰岩潜山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岩相、古地貌及后期构造运动三者控制。岩相决定了溶蚀作用的发育程度,构造运动使地层抬升产生差异化剥蚀以及形成大量的裂缝,为后期岩溶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渗流空间。古地貌控制了潜水面的相对位置从而控制岩溶的发育位置,岩溶斜坡高部位受到的岩溶作用最强。综合3个控制因素建立了“岩性筑基-裂缝拓容-岩溶改造”的三元耦合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发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1] | 吴健, 张恒荣, 胡向阳, 刘土亮, 张恒. 北部湾盆地稠油储层流体识别问题探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54(3): 1054-1067. |
[2] | 刘宗宾, 程奇, 吕坐彬, 房娜, 王双龙. 渤海海域锦州南油田太古宇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及其发育模式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2, 52(3): 829-839. |
[3] | 史江涛, 郝君明, 王小雷. 塔河地区奥陶系鹰山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2, 52(2): 348-362. |
[4] | 迟唤昭1, 赵玉婷2, 刘 财3, 王 桐4, 胡 佳4, 杨松杉4.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营城组凝灰岩储层地质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2, 52(1): 55-. |
[5] | 陶永富, 李达, 黄长兵, 廖鸿辉, 张华琴, 寻升, 李翀, 吴伟. 乍得南部Bongor盆地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1, 51(6): 1689-1699. |
[6] | 叶涛, 王清斌, 黄志, 孙哲, 李飞, 陈安清.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格架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以渤海西南海域下古生界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1, 51(4): 991-1005. |
[7] | 郑香伟, 吴健, 何胜林, 胡向阳, 梁玉楠. 基于流动单元的砂砾岩储层渗透率测井精细评价[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1): 286-294. |
[8] | 康志强, 何师意, 罗允义. 表层岩溶系统水化学成因及植被恢复条件下变化趋势——以广西马山弄拉兰电堂泉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1): 232-239. |
[9] | 马云, 李三忠, 刘鑫, 赵淑娟, 余珊, 王霄飞, 张丙坤. 华南北部湾盆地的形成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727-1736. |
[10] | 蒙启安, 刘立, 曲希玉, 汪成辞, 王小琴. 贝尔凹陷与塔南凹陷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南屯组油气储层特征及孔隙度控制作用[J]. J4, 2010, 40(6): 1232-1240. |
[11] | 郝琦,刘震,查明,李春霞. 辽河茨榆坨潜山太古界裂缝型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J4, 2006, 36(03): 384-3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