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主 任:邱殿明
编 辑:蒋 函 王晓丽
    刘 莉 刘宇轩
电 话:0431-88502374
    13756165364
E-mail:xuebao1956@jlu.edu.cn
地 址: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邮编:130026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 jdxbdxb
随时查询稿件状态
获取最新学术动态
目录列表
2024年, 第5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1-26
上一期   
地质与资源
中国近海典型含油气盆地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潜山油气藏
单玄龙, 徐长贵, 衣健, 牛成民, 郝国丽, 郭剑南, 闫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773-178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95
摘要 ( 28 )   [HTML] ( ) PDF(25648KB) ( 67 )  
近几年中国近海诸多含油气盆地(如渤海湾、东海、珠江口、琼东南等盆地)钻遇中生代岩浆岩,并且分布广泛。这些盆地中生代岩浆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油气藏特征研究不仅对盆地基底的形成演化具有理论意义,也对岩浆岩潜山油气勘探具有实践价值。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油气地质资料,系统对比了渤海湾、东海和珠江口等典型盆地中生代岩浆岩特征和油气藏类型。得出以下结论: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的中生代岩浆岩岩性复杂,包括火山岩和侵入岩两类20余种岩性,其中渤海湾盆地火山岩发育基性到酸性多种类型,而其他盆地除基性火山岩外均较为发育,侵入岩主要为闪长岩和花岗岩等,以及少量的辉绿岩、闪长玢岩等次火山岩;岩浆活动主要发育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三个阶段,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及后续的弧后裂谷作用;近海盆地发生了差异构造演化,从侏罗纪的挤压背景转换到白垩纪的区域伸展环境,东海和渤海湾盆地经历弧后裂谷作用,珠江口盆地属于陆缘岩浆弧环境;近海含油气盆地形成了花岗岩风化壳型、岩浆杂岩型和中酸性熔岩型三类油气藏,侵入相的花岗岩、溢流相的中酸性熔岩或多种岩相岩性的叠加杂岩,经历了强烈的风化作用以及构造和流体的改造作用是潜山岩浆岩成储的关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海域锦州25-A构造区中生界火山岩有利储层成因
牛成民, 于海波, 单玄龙, 王冰洁, 郭景震, 邹玉洁, 庞赫, 衣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788-188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50
摘要 ( 20 )   [HTML] ( ) PDF(48504KB) ( 4 )  
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勘探潜力较大,但是对于火山岩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尚缺乏深入认识。针对探讨中生界火山岩有利储层成因这一难点,综合应用钻井数据、铸体薄片及物性测试资料,对渤海海域锦州25-A构造区中生界火山岩的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孔隙微观结构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火山岩优质储层发育的条件和储层发育模式。研究表明:锦州25-A构造区中生界火山岩主要发育中酸性溢流相下部亚相的粗安岩和安山岩,以及少量的基性溢流相玄武岩。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中酸性溢流相的粗安岩和粗面岩中,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为主,主要发育基质溶孔、晶内溶孔和裂缝,在火山岩顶部的风化砂砾岩中也可见一些粒间孔。储层孔隙度平均为20.3%,渗透率平均为0.209 mD①,属于高孔-低渗型储层。火山岩体顶面经过长时间风化剥蚀顶部常发育厚层风化壳;同时在母岩带中还发育有喷发单元间次级风化壳的内幕储层;有效裂缝方向主要为NEESWW和NS向,为上述风化作用形成有利储层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本文建立了“以风化作用主控,火山岩顶部发育厚层风化壳储层,喷发单元顶部发育次级薄层风化壳内幕储层”的火山岩规模型储层发育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中凹陷北部中生界火山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
徐春强, 王晨杰, 王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801-181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52
摘要 ( 38 )   [HTML] ( ) PDF(44064KB) ( 5 )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广泛分布,目前已在多个构造发现了火山岩油气藏,表明渤中凹陷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渤中凹陷北部火山岩岩性岩相复杂,受多期构造运动及流体改造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但成藏机理的相关研究目前仍较为薄弱。为了明确中生界火山岩成藏的主控因素,本次研究通过岩心及镜下薄片观察描述,依据物性以及主量元素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火山岩的岩性特征,并结合地震资料对火山岩岩相进行分类,系统总结了研究区火山岩有效储层的形成机制及成藏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7种岩性、6种岩相,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孔隙+缝网型。中酸性火山岩是形成优质储层发育的基本条件,溢流相中酸性熔岩是形成优质火山岩储层的有利岩性岩相;构造成缝以及后期大气淡水和有机酸的溶蚀作用保障了优质储层的有效性,极大地提高了火山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性。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与火山岩潜山直接对接,或通过断层及不整合面输导后有效地运移,在主成藏期发育多个背斜圈闭可聚集成藏;同时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三段厚层超压泥岩作为有效盖层,在全区平面上稳定分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沙垒田西北斜坡带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形成与油气成藏
黄志, 叶涛, 肖述光, 李飞, 高文博, 戴建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815-1828.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49
摘要 ( 28 )   [HTML] ( ) PDF(28718KB) ( 52 )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目前已发现的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对构造低部位斜坡带碳酸盐岩潜山的储层发育程度以及成藏规模还缺乏深入认识。为了探索斜坡带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发育规律,明确油气成藏条件,本研究以沙垒田西北(沙西北)斜坡带为靶区,开展了潜山构造演化、储集空间形成机理、潜山油气成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沙西北斜坡带下古生界潜山岩性由上组合(大套灰岩夹白云岩、泥灰岩)和下组合(鲕粒灰岩、灰岩和泥岩互层)组成,崮山组区域稳定泥岩是二者的分界线;斜坡带潜山经历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五期构造运动,具有跷跷板式构造演化特征,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大量裂缝为储层发育奠定基础,优势岩性组合-叠合应力成缝-多期岩溶改造三元耦合控制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发育,上组合形成似层状缝溶型优质储层,是优势的油气聚集层系;低斜坡碳酸盐岩潜山处于烃源岩超压中心与常压储层直接接触的常超过渡带,发育上组合表生岩溶成储-下组合致密层遮挡封盖的地层侧封油气成藏模式,形成斜坡带大中型油田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义县组火山喷发旋回及其分布规律
刘翔宇, 单玄龙, 衣健, 苏思远, 李嘉慧, 庞赫, 邹玉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829-1845.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30
摘要 ( 26 )   [HTML] ( ) PDF(28014KB) ( 23 )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义县组火山岩分布范围广,地层结构复杂、横向变化快,其火山喷发旋回的划分对研究火山岩空间展布特征和指导油气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义县组38口钻遇火山岩层系的岩心、壁心薄片、锆石U-Pb测年等地质资料以及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利用火山地层学方法及地震火山地层学理论,对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岩分布及其与断裂的关系以及火山喷发旋回的油气地质意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义县组火山岩可划分为3个旋回,旋回一为基性旋回,主要发育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平均钻遇厚度为189 m,火山岩喷发时间为128~122 Ma;旋回二为中性旋回,主要发育安山岩、粗安岩,平均钻遇厚度为232 m,火山岩喷发时间为122~115 Ma;旋回三为酸性旋回,主要发育流纹岩、隐爆角砾岩,平均钻遇厚度为241 m,火山岩喷发时间为115~114 Ma。2)旋回一火山岩在渤中凹陷内分布最广,仅渤南低凸起、石臼坨凸起和渤东低凸起北段缺失该地层,其分布主要受燕山期走滑断裂控制,以裂隙式喷发为主;旋回二火山岩在渤中凹陷内大面积分布,仅渤南低凸起、石臼坨凸起主体以及渤东凹陷内缺失该地层,其分布主要受燕山期走滑断裂以及NWW向印支期先存断裂控制,以中心式喷发为主;旋回三酸性火山岩在渤中凹陷内分布面积显著缩小,在渤中凹陷北段大面积缺失该地层,其分布主要受燕山期走滑断裂以及部分NWW向印支期先存断裂控制,以中心式喷发为主。3)本区旋回二与旋回三火山岩具有较好的储层物性特征,且油气显示效果良好,可作为渤海域渤中凹陷义县组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层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中生界火山岩裂缝特征及分布规律
王庶丞, 唐华风, 邹明倬, 陆国超, 户景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846-1859.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78
摘要 ( 35 )   [HTML] ( ) PDF(29969KB) ( 11 )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垦利16构造的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对储层品质影响显著,但其形成期次和分布规律还不清晰,制约了储层的深入认识。本文基于岩心、成像测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开展垦利16构造中生界火山岩裂缝类型、形成期次和分布规律研究。取得如下主要认识:识别出6类裂缝,包括炸裂缝、隐爆缝、冷凝收缩缝、风化缝、构造缝和溶蚀缝;裂缝以中高角度为主;冷凝收缩缝以中等尺度为主,构造缝以大尺度为主;裂缝开度由高到低分别是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熔岩、沉火山碎屑岩和熔岩。裂缝形成期具体可划分为5个,走滑应力体系下形成了大量的构造缝。各岩性的裂缝面密度由大到小分别是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火山碎屑岩;各岩相的裂缝面密度由大到小分别是熔岩流亚相、热碎屑流亚相、热基浪亚相和崩塌再搬运堆积亚相;露头区熔岩的断裂破碎带宽度可达2 m,裂缝多呈开启状态;火山碎屑岩的断层发育擦痕,形成分米级致密带,降低了岩石渗透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一坳陷古近系火山物质分类、鉴定识别方法及其深层油气地质意义
何元琴, 朱红涛, 丁琳, 陶文芳, 王维, 曾智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860-1882.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42
摘要 ( 24 )   [HTML] ( ) PDF(52049KB) ( 6 )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勘探重心逐渐由浅层转入深层古近系,古近系火山物质普遍发育,是影响深部碎屑岩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研究综合利用镜下薄片观察、元素面扫描、碎屑锆石形态特征和年代学等方法,结合研究区火山发育背景,对珠一坳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火山物质的性质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碎屑岩储层中主要发育酸性、中性、基性的火山物质。酸性火山物质常具有高硅低碱质特征,富Al和K元素,蚀变产物以高岭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为主,其形成与酸性岩浆喷发有关,常与流纹岩岩屑等伴生,并可识别出同沉积火山锆石,主要分布于陆丰凹陷;中性火山物质Si元素质量分数中等,富K元素,蚀变产物主要为自生石英,常与安山岩岩屑伴生,在恩平23构造带和恩平27构造带均有分布,少量分布于陆丰13构造带;基性火山物质Si元素质量分数极低,富Fe和Mg元素,蚀变产物以铁镁质黏土矿物和浊沸石为主,主要分布于惠州凹陷,偶见于西江凹陷。另外,研究区陆丰13构造带局部发育少量偏碱性的火山物质,主要通过蚀变产物为磷灰石来判别。凝灰质储层普遍呈低孔、低渗特征,但在特定的成岩条件下,少量火山物质以及火山物质的溶蚀性质能够起到增孔和保孔的作用,对后期油气充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南部区域中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高阳东, 龙祖烈, 陈聪 , 姜大朋 , 马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883-1896.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48
摘要 ( 26 )   [HTML] ( ) PDF(20153KB) ( 18 )  
为了分析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明确该区域的油气来源与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开平凹陷南部区域中深层原油及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开展了地球化学特征、原油成因与来源,以及烃源岩评价及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开平凹陷南部区域原油为高含蜡量、轻—中质原油。开平凹陷南部K18-1和K11-4含油气构造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类似,均具有C21TT或C23TT优势,较低的奥利烷含量,以及C27、C29规则甾烷优势,并有4-甲基C30甾烷的分布,表明该区域原油具有藻类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贡献,但K18-1和K11-4含油气构造的原油生烃母质不甚相同。K18-1含油气构造的原油较为特殊,与K11-4和其他区域原油均具有一定差异,奥利烷含量较低,C21TT/C19+20TT指数较高,为较为典型的湖相原油;K11-4含油气构造的原油则与开平凹陷等其他区域的原油相类似,奥利烷含量较高,C21TT/C19+20TT较低,为偏河流-三角洲相原油。开平凹陷南部区域不同层段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文昌组下段为Ⅰ—Ⅱ2型有机质湖相烃源岩,文昌组上段—恩平组为Ⅱ1—Ⅲ型三角洲煤系烃源岩,前者的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均优于后者。基于上述研究,结合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比及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评价,综合认为开平凹陷南部区域原油主要来源于各自含油气构造下伏的文昌组下段烃源岩。开平凹陷南部区域具有较为优质的烃源条件,勘探前景较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始新统物源体系展布特征
单玄龙, 王志豪, 卫哲, 张朋霖, 郝国丽, 闫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896-1911.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38
摘要 ( 21 )   [HTML] ( ) PDF(46271KB) ( 10 )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主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因其广阔的油气远景而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始新统沉积的源区构造背景、源岩成分、古水系及古地貌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坳陷期—断坳转换期物源体系的演化仍不甚清晰。本文通过岩石矿物学分析、稀土元素特征研究及三维地震数据体解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白云凹陷始新统古地貌演化及物源展布特征。结果表明:文昌期、恩平期源区构造背景均具有再旋回造山带属性,而恩平组沉积同时受到了混合造山带及稳定陆块源区的制约,显示了断坳转换期混源的特征。此外,金红石/石榴石等深成岩矿物比重在恩平组较高,可能指示了源区强烈的构造变质作用。稀土元素特征显示白云凹陷始新统源岩与花岗岩的配分模式相似。坳陷期—断坳转换期古水系由收敛至发散,整体呈顺时针摆动。物源供给总体呈现盆内轴向供给—北部缓坡供给—盆外长轴供给的转换特征,湖盆特征也呈现出小盆浅湖—大盆深湖—宽缓湖盆—浅水广盆的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南洼-荔湾凹陷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
张向涛, 张丽丽 , 胡杰, 张青林, 张涛, 郑文义, 魏成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912-1926.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51
摘要 ( 35 )   [HTML] ( ) PDF(32934KB) ( 5 )  
白云南洼-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地质背景复杂,经历了多期拉张和沉降。始新世—中新世的构造演化包括裂谷作用和坳陷作用,形成多层沉积结构。本次研究利用构造-热演化模拟,揭示研究区的构造沉降史和基底热流史,从而探讨盆地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共选取19条测线(东西向7条,南北向12条),建立380口模拟井,进行构造-热演化模拟,恢复白云南洼-荔湾凹陷的构造沉降史及构造-热演化史。研究发现白云南洼-荔湾凹陷自始新世以来存在两期快速沉降,分别发生在始新世(47.8~33.9 Ma)和中新世(23.0~13.8 Ma),并且构造沉降具有显著的东西、南北差异。同时基底热流经历了两次显著上升:第一次在始新世,基底热流快速上升至约86 mW/m2;第二次在中新世,基底热流在13.8 Ma达到最高值,其中荔湾凹陷南部达到125 mW/m2。上述表明,白云南洼-荔湾凹陷的沉降和热流特征与其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
卫哲, 向绪洪, 谢世文, 张朋霖, 单玄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927-1939.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47
摘要 ( 28 )   [HTML] ( ) PDF(33820KB) ( 3 )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南部,属于继承性深大凹陷,目前勘探成果表明其为富气凹陷。受控于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和恩平组古地貌格局、断裂组合、物源供给、古沟谷-坡折体系等因素的差异,研究区发育了多个不同类型的源-汇系统。为了明晰研究区内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规律,本文通过详细的岩石矿物学分析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区内核心参数进行了定量化表征。结果表明:裂陷早期(下文昌组时期),物源以盆内基底的中生代中酸性火成岩供源为主,盆地整体呈现了凹隆相间的格局,沉积中心与深洼受 NWW 和 NE 向两组不同展布方向的轴向断槽物源控制,并形成了富长英质砂体;该时期的砂体分布范围十分有限,主要呈现短程、低结构成熟度的特征。上文昌组时期,轴向物源逐渐萎缩,受沟谷体系制约的北部物源通道规模逐渐增大,与下文昌组时期相比,该时期碎屑岩具有更高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显示了较大规模的搬运过程。恩平组时期,岩相古地理及物源体系格局均与文昌组时期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典型的浅水广盆沉积特征,并在西北通道一侧发育大规模盆外物源,盆内物源区规模明显减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储层成岩特征及中深层储层勘探潜力
马永坤, 徐乐意, 孙辉 , 汪晓萌, 李晓艳, 周凤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940-195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40
摘要 ( 24 )   [HTML] ( ) PDF(16494KB) ( 6 )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深水勘探的重要目标,具有高变地温梯度特征,单井地温梯度高达66.4 ℃/km。高地温场对储层成岩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影响孔隙的演化和孔渗关系的变化趋势;然而,高地温梯度背景下地温梯度对储层质量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楚,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部署。通过分析研究区始新统下中新统的岩石样品,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深水区地温场、地层温度、岩石学组成和储层演化之间的关系。珠江组和珠海组的渗透率随着埋深和地层温度的增加迅速下降,在现今地温高于140 ℃的情况下,渗透率通常小于1 mD①,砂岩孔隙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内部充填碳酸盐胶结物和自生黏土矿物;恩平组由于岩石学组分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即使在孔隙度快速降低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好的渗透率,可高达200 mD,恩平组砂岩为一套粗砂岩,颗粒以石英为主,原生孔隙保存,孔隙结构好,粒间充填少量胶结物,具有良好的孔渗关系。研究认为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下降速率不仅受地温场的影响,同时也受砂岩原始组分的控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西南部火山岩相和火山机构特征及其分布控制因素
郝国丽, 蒋迪娅, 许风光, 张昊, 金艳, 刘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951-196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33
摘要 ( 21 )   [HTML] ( ) PDF(44219KB) ( 8 )  
为了进一步掌握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西南部火山岩发育模式和分布控制因素,本次研究基于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火山岩研究区块及周边各项资料,首先通过薄片鉴定结合测井识别了火山岩岩性和岩相特征,然后采用井震结合研究了火山机构特征,再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火山岩成因。结果表明:恩平凹陷西南侧发育以玄武岩为主的火山岩,通过钻井资料,判别火山岩岩性4种,分别为玻质碎屑岩、块状玄武岩、杏仁体玄武岩和火山隐爆角砾岩;研究区新生代火山岩可划分为2相4亚相,分别为火山通道相隐爆角砾岩亚相,喷溢相板状熔岩流亚相、辫状熔岩流亚相和玻质碎屑岩亚相;依据沉积岩沉积界面识别4个喷发期次,并按期次划分了火山口近火山口、近源、中源和远源4个相带;火山岩储层复杂,火山口近火山口—近源相物性较好;不同期次玄武质岩浆由同源幔源岩浆经分离结晶作用形成,岩浆房位于下地壳,经历了强烈的地壳同化混染作用。对于分布控制因素,本次研究根据地震资料,识别了研究区两期活动断裂,珠江组沉积期呈NEE-NE向断裂,韩江组沉积期至今主要为NWW-NW向断裂;认为其岩浆来源与深部断裂有关,NW向的左旋走滑分量使火山机构相带走向向左有微弱旋转,且从带状逐渐过渡为反S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活动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马凌, 单玄龙, 向绪洪, 郝国丽, 张朋霖, 闫博, 衣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968-1985.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37
摘要 ( 24 )   [HTML] ( ) PDF(34220KB) ( 11 )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构造特征复杂,勘探程度低,对凹陷内部断裂构造特征仍需深入研究,其裂陷期断层活动性及区域应力场动态演化亟需厘清。为揭示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活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本文以珠二坳陷白云凹陷为例,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和地层解释方案,应用相干属性、古落差法等方法对白云凹陷的构造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白云凹陷主要活动断裂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裂;依据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研究区识别出铲状断裂、阶梯状断裂、Y字形断裂、嵌套V字形断裂、似花状断裂5种断裂类型;平行式断裂、雁列式断裂、斜交式断裂、帚状断裂4种断裂组合样式。结合各时期断裂产状特征,定量统计507条断裂,进而分析区域应力场的动态演化并探讨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在早始新世晚始新世期间,断裂走向呈现NE—NEE—EW向顺时针旋转;结合断裂古落差分析,一级断裂的活动强度在逐渐减弱,同一时期不同断裂活动性及同一断裂在不同位置差异显著;研究区共发育早文昌、晚文昌和恩平组3期断裂活动。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白云凹陷裂陷期动力学成因机制,同前人认为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和古南海持续南移的耦合作用相互印证,形成了研究区典型的伸展拉张背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江口盆地陆丰X洼断裂系统变形机制及其控洼-控源作用
孙旭, 孙永河, 郑金云, 蔡嵩, 张慧敏, 李明, 魏建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986-199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32
摘要 ( 25 )   [HTML] ( ) PDF(19604KB) ( 19 )  
为明确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陆丰X洼洼槽迁移特征,掌握烃源岩展布规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运用断裂活动期次的厘定、断距-位移曲线和平衡剖面等技术手段,对珠一坳陷陆丰X洼断裂变形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陆丰X洼为由NENEENWW弧形断裂(F1)控制形成的北断南超半地堑,洼内发育NE、NEE、EW三组走向的次级断裂;根据主干断裂分段特征和断裂组合样式将研究区分为东、西两个次洼;主干断裂多期活动,共经历了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和裂陷Ⅲ幕三期构造变形,在不同的变形特征控制下,盆内形成了早文昌期活动断裂、早文昌—恩平期活动断裂、晚文昌—恩平期活动断裂、恩平期活动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共五套断裂系统。成因上,陆丰X洼内断裂整体受控于基底NENEENWW向弧形先存逆冲-变换断裂体系,在成盆期,西次洼沿先存NE-NEE向断裂拉张发生伸展变形,东次洼沿先存NWW向走滑断裂发生张扭变形;变形过程中受断面改造的影响,西次洼形成了反向切割断裂,东次洼形成了“V”字形的特殊构造样式。控陷断裂均具有分段生长特征,控制沉积中心从西北向东南、由盆缘向盆内方向迁移的同时影响文三、文四段烃源岩的展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南北断阶带古近系陵水组三段天然气差异富集机理
袁朱晔斐, 田杨, 熊小峰, 叶琳, 左高昆, 吴楠, 朱晋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1998-201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39
摘要 ( 33 )   [HTML] ( ) PDF(26901KB) ( 9 )  
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沉积-构造演化复杂,存在多套生储盖组合。南北断阶带是宝岛凹陷现今主要油气富集区,古近系陵水组三段优质的三角洲砂体是其主要目的层。本文综合测井、地震、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陵水组三段天然气富集静态要素对比研究,并结合盆地模拟技术,阐明天然气动态成藏的差异性,总结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北部断阶带甲烷体积分数偏低,非烃类气体体积分数高,以干气为主;南部断阶带天然气组分中烃类气体体积分数高,具有干气与湿气混合特征。北部断阶带为中孔、低渗储层,输导模式主要为T字型+Z字型混合输导;南部断阶带为中孔、低渗特低渗储层,输导模式以Z字型输导为主。北部断阶带BD21-1区块圈闭定型于三亚组末期,圈闭构造高点转为东西向,控凹断层活动,控圈断层持续变形,早期崖城组内生成的油气通过次级断层进入储层,后期控凹断层停止活动,通过控圈断层垂向运移至陵水组砂体。南部断阶带YL10-6区块北部圈闭定型于三亚组末期,后期受挤压应力影响,于F10-1断裂处形成小背斜圈闭,其早期与晚期输导体系类型均为Z字型。南北断阶带陵水组三段均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天然气差异富集机理为各生烃次洼生烃潜力、油气初次运移富集程度和二次运移保存条件的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琼东南盆地深水西区梅山组储层成岩-孔隙协同演化机制
高彦杰, 甘军, 胡潜伟, 江汝锋, 汪紫菱, 葛翔, 沈传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2014-2028.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46
摘要 ( 24 )   [HTML] ( ) PDF(55109KB) ( 7 )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高温超压环境下梅山组储层成岩及孔隙演化过程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合薄片、扫描电镜、储层物性、碳氧同位素、黏土X衍射等资料,开展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确定成岩共生序列,建立孔隙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储层经历压实、胶结、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成岩序列为早期黏土胶结→方解石胶结→长石、碳酸盐矿物溶蚀→石英加大、自生石英颗粒→铁方解石、铁白云石胶结→一期油气充注→长石、碳酸盐矿物溶蚀→二期油气充注;高温和超压抑制胶结物发育的同时改善成岩流体,发育溶蚀孔隙,具有高温增孔、超压保孔的特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灰岩潜山储层岩溶识别及发育模式
谢兵, 徐昉昊, 范彩伟, 满勇, 江凡, 徐国盛, 张喜淳, 李安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2029-2046.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23
摘要 ( 32 )   [HTML] ( ) PDF(40879KB) ( 9 )  
涠西南凹陷灰岩潜山勘探程度低,剩余资源勘探潜力大,二号断裂带周缘已发现多个潜山油田或含油构造,显示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综合运用钻井、录井、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对二号断裂带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特征、岩溶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构造演化与沉积背景综合分析了X构造岩溶储层的演化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二号断裂带X构造古潜山岩性主要为灰岩类、灰质白云岩类,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缝为主,孔隙度在0.01%~35.88%之间变化,但平均值偏低,仅为4.30%;以X-1井为例,X构造表生岩溶储层自上而下划分为表层风化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水平潜流带岩溶缝/洞发育最优,为优质储层发育带; X构造裂缝-溶洞型灰岩潜山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岩相、古地貌及后期构造运动三者控制。岩相决定了溶蚀作用的发育程度,构造运动使地层抬升产生差异化剥蚀以及形成大量的裂缝,为后期岩溶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渗流空间。古地貌控制了潜水面的相对位置从而控制岩溶的发育位置,岩溶斜坡高部位受到的岩溶作用最强。综合3个控制因素建立了“岩性筑基-裂缝拓容-岩溶改造”的三元耦合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发育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斜坡区平湖断裂带分段性及其成因机制
唐贤君, 钟荣全, 陈永军, 何新建, 代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2047-206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44
摘要 ( 44 )   [HTML] ( ) PDF(24792KB) ( 41 )  
为了揭示平湖断裂带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厘定大型断裂分段特征及其地层充填响应,深化对复杂断裂发育机制的认识,本文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平湖断裂带几何学、运动学分析,并结合区域应力场分析探讨了断裂成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断裂带是由NE走向与近NS走向交替出现的三个分段和五条主干断裂构成的“X”型断裂带; NE向断层段形成时间较早,具有分段发育特征,近NS向断层段形成时间较晚,控制了南、中、北段的分段链接;平湖断裂带复杂断裂的形成受始新世时期断裂分段生长发育和区域应力场旋转两种因素的共同控制;平湖断裂带断陷期生长演化过程划分为早期NE向断裂分段发育阶段、中期NE—近NS向断裂硬链接阶段和晚期近NS—NNE/NE向断裂张扭改造阶段。平湖断裂带发育演化的时空差异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局部沉积、沉降中心迁移及裂后期挤压反转背斜的发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岭断陷查干花次凹火石岭组水下喷发火山岩相测井响应特征
李永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2061-207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31
摘要 ( 34 )   [HTML] ( ) PDF(46940KB) ( 5 )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查干花次凹火石岭组发育水下喷发火山岩,分为2类岩相4种亚相,在取心井段较少的情况下,实际生产中识别水下喷发火山岩相具有较大困难。本文以查干花地区水下喷发火山岩相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2类岩相4种亚相的电性特征:气携水下热碎屑流亚相火山灰球不发育段为高自然伽马、高电阻率,曲线呈中高幅指形,成像测井为高阻亮色,火山灰球发育段为低自然伽马、低电阻率,曲线中低幅较平直,成像测井为低阻暗色;水携火山高密度流亚相为高自然伽马、高电阻率,曲线呈中高幅指形,成像测井为高阻亮色;水下降落亚相为高自然伽马、低电阻率,曲线中低幅较平直或呈中高幅指形,成像测井为低阻暗色;含外碎屑火山碎屑沉积岩亚相为低自然伽马、高电阻率,曲线呈中高幅指形,成像测井为高阻亮色。建立了岩相测井识别图版,实现了水下喷发火山岩相测井识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南长岭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泥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王安, 胡明毅, 高家俊, 杨亮, 邢济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2075-2088.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30225
摘要 ( 31 )   [HTML] ( ) PDF(21844KB) ( 14 )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是页岩油主力勘探目标,但目前其古环境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元素地球化学手段研究古环境演化特征,分析环境因素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对理清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和选区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对长岭凹陷青一段P1—P3小层73件泥页岩样品进行总有机碳和主微量元素测试,讨论了研究区样品的有机质丰度和主微量元素特征,运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恢复了目的层的古气候、古生产力、古水深、古盐度和古氧化性,重建了研究区青一段的古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平均w(TOC)为2.14%。在平面上大情字井工区—余字井工区—塔虎城工区,以及垂向上P1—P3小层,随湖泊水体加深,古生产力和有机质丰度增大。研究区古气候条件整体为温暖湿润气候,自P1—P3小层气候变得更温湿。古水体性质表现为淡水—半咸水的贫氧还原环境,较大的盐度形成盐度分层,使研究区的还原环境不易被破坏,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有机质来源与古盐度是导致研究区有机质差异富集的关键因素,大情字井工区—余字井工区—塔虎城工区湖泊有机质输入增加,古盐度增大,有机质相对富集,垂向上P1—P3小层也表现类似的规律变化,在青一段下部形成了一套品质较高的黑色泥页岩,是研究区页岩油富集的有利层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西地区中生界下白垩统义县组火山岩相模式及储层意义
张津铭, 唐华风 , 雷杭山, 卞海越, 贾万丽, 高有峰, 孙雨颀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2089-211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10
摘要 ( 33 )   [HTML] ( ) PDF(36654KB) ( 11 )  
岩相模式是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的重要基础,对储层的预测和油气层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渤海海域中生界火山岩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其他区域的火山岩相模式在本区已不再适用。为了建立渤海海域下白垩统义县组火山岩相模式,为该区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依据,本文基于辽宁西部露头地质调查,利用岩矿鉴定、主微量元素分析、粒度分析和面孔率(或面缝率)分析方法,进行岩性、岩相和储层物性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辽西义县组火山岩就位环境存在陆上和水下两种。根据5相15亚相44微相分类方案,识别出3相5亚相9微相:爆发相,热基浪亚相,包括火山口-近火山口微相、近源微相和远源微相,热碎屑流亚相,包括火山口-近火山口微相;喷溢相,水上熔岩流亚相,包括简单熔岩流微相和复合熔岩流微相,水上喷发水下就位熔岩流亚相,包括复合熔岩流微相和原地碎屑堆积微相;侵出相,水上熔岩穹丘亚相,包括内核微相。储层面孔率(或面缝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爆发相、喷溢相和侵出相。热碎屑流亚相火山口-近火山口微相的储层物性优于热基浪亚相火山口-近火山口微相,且前者总面孔率(或面缝率)较大,水上喷发水下就位熔岩流亚相的储层物性优于水上熔岩流亚相。水上喷发水下就位熔岩流亚相原地碎屑堆积微相在所识别出的9种微相里储层最好。爆发相和喷溢相的亚相纵横比中等储层更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西兴城尖山白垩系义县组熔岩储层分布模式
卞海越, 唐华风 , 吴斌, 石诺, 张津铭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2114-212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25
摘要 ( 25 )   [HTML] ( ) PDF(43885KB) ( 4 )  
渤海湾盆地中生界义县组熔岩储层好,但不同相结构的熔岩储层差异大,亟需建立适用于勘探早期的岩相与储层的关系。本文以辽西兴城尖山白垩系义县组熔岩为例开展研究,利用地质调查、岩矿鉴定、主量元素分析、图像分析等方法,开展岩性岩相、储层类型和储层控制因素等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火山岩几何外形和岩石组构,识别出侵出相水上熔岩穹丘亚相和喷溢相水上熔岩流亚相。侵出相水上熔岩穹丘亚相的储层以裂缝为主,未见气孔发育,储层品质中等,呈顶好下差、储地比低、储层层数少、分布范围小的分布模式;喷溢相水上熔岩流亚相简单熔岩流微相的储集空间以气孔杏仁为主,储层品质好,呈上好下差、储地比高、储层层数多、分布范围大的分布模式。研究区火山机构的火山口—近火山口相带熔岩穹丘和近源相带简单熔岩流受到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的改造后,熔岩穹丘物性变化大,而简单熔岩流变化不明显。综上,在火山岩勘探遇到残余熔岩类火山机构时,应将近源相带中储层物性较好的简单熔岩流作为首选目标,火山口—近火山口相带中储层物性中等的熔岩穹丘作为次要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域油气盖层叠前地震反演预测方法及应用
郑轩, 宗兆云, 付亚群, 骆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2128-2141.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55
摘要 ( 17 )   [HTML] ( ) PDF(9030KB) ( 32 )  
盖层对有效储层刻画、储层质量评估和油气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海域地震预测方法主要针对储层,缺乏对盖层空间展布的研究与分析,亟需建立海域油气盖层叠前地震反演预测方法,为海域油气盖层的地震预测提供技术支撑。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岩石物理约束的海域盖层岩相以及物性参数叠前地震预测方法,对海域盖层岩相以及物性参数的地震描述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海域地层的岩石物理建模分析,优选海域油气盖层岩相以及物性敏感弹性参数。其次,基于岩石物理模型,分别推导岩相敏感参数以及物性参数直接表征的地震反射系数方程和弹性阻抗方程,为海域盖层岩相的空间展布地震刻画和物性参数的地震预测提供技术支撑。为了解决模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导致反演结果不稳定的问题,在地震预测过程中通过奇异值分解方法实现模型参数的去相关性,并在贝叶斯反演理论的框架下分别推导海域盖层敏感弹性参数、物性参数的反演目标函数。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资料,结果表明泊松阻抗预测精度可以达到95%,孔隙度预测精度可以达到85%,验证了海域油气盖层叠前地震反演预测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频谱恢复和波形反演在大宁—吉县区块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张科, 窦松江, 高欢欢, 石石, 李涛, 汤戈, 杨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2142-215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30323
摘要 ( 28 )   [HTML] ( ) PDF(22638KB) ( 32 )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大宁—吉县B区块山西组二段三亚段(山23)的薄储层常与太原组顶部的碳酸盐岩伴生,储层致密,岩性复杂,砂、泥岩阻抗差异小,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难度大。为有效提高地震资料定量解释的精度,落实B区块薄储层的分布特征,笔者提出了一种地震相-拓频-反演相结合的薄致密砂岩储层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地质、测录井等资料建立储层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特征,然后利用频谱恢复拓频技术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最后重构岩性特征曲线,利用拓频后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波形指示反演,雕刻薄储层平面分布,实现研究区山23致密薄储层定量预测。结果表明:目的层有4种地震响应特征,分别为①水下分流河道相,表现为强—中弱强振幅组合,②水下分流河道相侧翼区,表现为强—弱—强振幅组合,③席状砂、远砂坝相,表现为中弱—中强—强振幅组合,④分流间湾相,表现为弱—强振幅组合;地震资料的主频由30 Hz提升至40 Hz,频宽由10~60 Hz拓宽至8~80 Hz,使得薄储集层在提高频率后的资料中表现得更清晰;重构特征曲线,利用拓频后的地震数据反演的砂岩厚度与井点厚度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判定系数达到0.911,吻合度为84%,依据反演成果指导水平井钻进,储层钻遇率达95%。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延边和龙地区华集岭钼矿床成矿时代、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张雅静, 刘万臻, 卢禹含, 聂喜涛, 张佳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6):  2154-217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40213
摘要 ( 31 )   [HTML] ( ) PDF(18080KB) ( 62 )  
华集岭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钼矿床。该矿床中矿体呈NNW向展布,倾向西,倾角为45°~50°,主要赋存在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岩中。矿石类型主要有细脉状和浸染状两种,矿石矿物以辉钼矿、磁铁矿和黄铁矿为主,少量赤铁矿和钼华,发育云英岩化、钾化、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为了确定成矿时代、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对华集岭钼矿床中的辉钼矿进行了Re-Os测年、流体包裹体测温和H-O-S-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华集岭钼矿床中辉钼矿Re-Os年龄为(178.0±1.1)Ma,处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构造环境。成矿流体由早期的高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向晚期的中低温、中低盐度、中等密度演化。石英的δ18OH2O值为-2.1‰~2.6‰,δDV-SMOW值为-115.8‰~-109.7‰,成矿流体显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辉钼矿w(Re)值为19.564×10-6~23.128×10-6,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黄铁矿的δ34SV-CDT值为1.9‰~4.2‰,均值为2.7‰,表明硫主要来自幔源;黄铁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值分别为17.865~18.279、15.546~15.611、38.011~38.486,进一步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