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 ›› 2010, Vol. 40 ›› Issue (6): 1435-1440.
李鱼1, 2|李娟1|高茜1|王岙2, 3
LI Yu1, 2, LI Juan1, GAO Qian1, WANG Ao2, 3
摘要:
采用选择性萃取分离技术对沉积物(生物膜)中非残渣态组分(铁、锰氧化物和有机质)进行分离,研究阿特拉津(atrazine,AT)-Cd-Cu系中共存重金属对选择性萃取前后沉积物(生物膜)吸附AT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存体系中,沉积物(生物膜)中铁氧化物对AT的吸附贡献最大,其次是有机质,而锰氧化物则抑制AT的吸附;共存镉促进了AT在沉积物(生物膜)原样及各非残渣态组分上的吸附,镉质量浓度为0.2 mg/L时,促进作用最显著,各组分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贡献增加了3.20%~32.31%(沉积物)和1.61%~17.10%(生物膜),但随镉质量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减弱;共存铜抑制沉积物(生物膜)原样及铁氧化物、有机质对AT的吸附,铜质量浓度为75.0 mg/L时,其抑制作用最强,铁氧化物和有机质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贡献分别降低了29.21%、22.36%(沉积物)和9.46%、77.27%(生物膜),但同时减弱了锰氧化物对AT吸附的抑制作用,其吸附贡献分别提高了28.98%(沉积物)和17.46%(生物膜)。
中图分类号:
[1] | 陆继龙, 刘奇志, 王春珍, 蔡波, 郝立波, 尹业长, 赵玉岩. 二道松花江沉积物重金属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2): 566-573. |
[2] | 宋志伟, 李婷, 易宏云, 邱杰, 张迪, 陈丹凤. 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3): 868-873. |
[3] | 李福来, 肖飞, 孟凡超, 任泽樱. 内蒙古索伦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的指示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769-1780. |
[4] | 刘娜, 杨亚冬, Alberto Bento Charrua, 王航, 叶康, 吕春欣. 响应曲面法优化生物质炭去除水溶液中的阿特拉津[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4): 1199-1207. |
[5] | 王飞宇, 冯伟平, 关晶, 贺志勇. 湖相致密油资源地球化学评价技术和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2): 388-397. |
[6] | 胡贵明, 黄春长, 周亚利, 庞奖励, 查小春, 郭永强. 黄河上游靖远-景泰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6): 1822-1832. |
[7] | 张凤君, 贾晗, 刘佳露, 董佳新, 卢伟, 吕聪. 有机氯代烃在壤土中的吸附和解吸特性[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5): 1515-1522. |
[8] | 李勇, 李海燕, 赵应权. 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以濠河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918-925. |
[9] | 蓝先洪,张志珣,王中波,陈晓辉,田振兴. 东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常量元素的分布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883-1891. |
[10] | 苏明,姜涛,张翠梅,张成,何云龙,王振峰.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东段形态-充填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805-1815. |
[11] | 陈圣波,李鑫龙,陈磊. 基于地面实测光谱的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反演[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4): 1388-1394. |
[12] | 许冬,初凤友,李家彪,杨海丽,陈亮. 粤西-琼东北近海沉积物的运移和沉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3): 905-917. |
[13] | 赵林,方东明,宋伟男,姜建梅,马凯. 海河干流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相磷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2): 603-609. |
[14] | 阚光明,苏远峰,刘保华,李官保,孟祥梅. 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声阻抗特性[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1): 386-395. |
[15] | 高文,贾大成,李桐林,王泽光,姜琦刚,刘春茹,张潇,姜涛. 松嫩平原东部中、晚更新世地层界限:光释光年龄及元素变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6): 1889-18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