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信1,2,马国哲1,2,龙哲1,2,段建1,2,任志华1,2,彭宁波1,2,刘子振1,2
Yan Zhixin1,2,Ma Guozhe1,2,Long Zhe1,2,Duan Jian1,2,Ren Zhihua1,2,Peng Ningbo1,2,Liu Zizhen1,2
摘要: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害调查及分析表明,目前以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调查为重点的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方法存在漏判与误判特大地震问题,从而为工程安全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以龙门山活动推覆体为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岩体结构控制论、拜尔利定律等普适性原理对龙门山地壳岩体结构力学特征、控震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与地震震级的线性相关性、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对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推覆体型活动地块边界带中的滑脱层是对推覆体区域构造稳定性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构造结构面——控震结构面,地震震级与滑脱层的埋深、抗剪切强度存在显著相关性:8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20 km、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4 km、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0 km,据此对研究区及邻近的古地震进行了深度核定,圈定了龙门山活动推覆体—岷山地块的6级以上强震可能发生的范围、对应Ⅶ-Ⅺ度的抗震设防烈度范围。此研究成果弥补了以往根据活动断裂-发震断裂-历史最大震级与对应地震烈度评价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因历史地震资料疏漏不全、活动断裂带研究平面与深度范围局限以及忽视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岩体力学实质而导致评价结果常常出现误判与漏判的诸多缺陷。
中图分类号:
[1] | 习建军, 曾昭发, 黄玲, 崔丹丹, 王者江. 阵列式探地雷达信号极化场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633-644. |
[2] | 马建全, 王念秦, 张新社. 基于点稳定系数法的斜坡稳定性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2): 533-540. |
[3] | 周洪福,王春山,聂德新. 断层带岩体变形模量对坝基稳定性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4): 1254-1259. |
[4] | 王科,王常明,王彬, 姚康,王天佐. 基于MorgensternPrice法和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对比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3): 902-907. |
[5] | 支墨墨,尚岳全,徐兴华. 碎石土滑坡稳定性一元多重属性回归模型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3): 883-890. |
[6] | 沈世伟, 佴磊, 徐燕. 不同权重条件下降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J]. J4, 2012, 42(3): 777-784. |
[7] | 张兰英, 张学庆, 任何军, 代焕芳, 李燕, 朱颜. 微生物浸矿驱提页岩油的技术进展[J]. J4, 2011, 41(5): 1562-1572. |
[8] | 齐干, 杨国兴, 李兵. 西藏古格王国遗址洞窟变形破坏模式、机制及加固对策[J]. J4, 2011, 41(5): 1494-1503. |
[9] | 安玉科, 佴磊. 关键块体系统锚固法在加固边坡危岩中的应用[J]. J4, 2011, 41(3): 764-770. |
[10] | 宋志伟, 程晓霞, 乔艳云, 潘宇, 罗克洁. 接种污泥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的影响[J]. J4, 2011, 41(3): 873-878. |
[11] | 徐兴华, 尚岳全, 王迎超. 碎石土滑坡综合治理及评价决策方法[J]. J4, 2011, 41(2): 484-492. |
[12] | 张鹏, 陈剑平, 张丽, 肖云华. 隧道围岩断面轮廓分维数与岩体质量关系[J]. J4, 2010, 40(5): 1110-1114. |
[13] | 郑百功, 佴磊, 汪茜, 陆威. 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软件开发与应用[J]. J4, 2010, 40(5): 1133-1139. |
[14] | 赵勇胜, 郑苇, 秦传玉, 王冰, 连子尧, 罗景阳. 强化空气扰动技术中表面活性剂的选择[J]. J4, 2010, 40(5): 1157-1162. |
[15] | 李秀珍, 孔纪名, 王成华. 多分类支持向量机在滑坡稳定性判识中的应用[J]. J4, 2010, 40(3): 631-6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