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Serwin AB,Koper M,Unemo M.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les with syphilis in Biastok, Poland in 2008-2013[J]. Przegl Epidemiol,2015,69(1):41-45.[3] Mayor S. Syphilis and gonorrhoea increase sharply in England[J]. BMJ,2015,350(25):h3457.[4] Aydin ÖA,Karaosmanoglu HK,Sayan M,et al. Sero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syphilis among HIV/AIDS patients in Istanbul, Turkey[J]. Cent Eur J Public Health,2015,23(1):65-68.[5] 吴晓明,林汉生. 1991~2006年全国淋病与梅毒的流行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051-3052.[6] 程 娟,段红岩,李安信. 梅毒流行病学和诊疗现状分析[J]. 传染病信息,2012,25(1):58-60.[7] 中国性病控制中心. 2010年全国性病监测点性病疫情分析报告[R]. 性病情况简报,2011(2):2.[8]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3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9] 周 乐,黄 瑶,韦正亚. 2010-2013年扬州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J]. 江苏预防医学,2015,26(2):69-70.[10] 尹宝萍. 长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梅毒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D]. 长春:吉林大学,2011.[11] 张伟东,姚建义. 1998-2007年中国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2009,24(11):830-831.[12] 周 丹,周金玲,姜凤霞,等. 2011年辽宁省艾滋病哨点高危人群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0):648-650.[13] 李 一,王开利,佟 雪,等. 黑龙江省2010年高危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报告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5):59-61.[14] 马 平,陈大灵,袁建明. 南通市三类人群梅毒感染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2012,23(2):34-36.[15] 臧延彦,周柏林. 松原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丙肝、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7):1267-1269.[16] 于艳秋,于洪钧. 生殖器疱疹研究和治疗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2):130-133.[17] 齐 越,张 雷. 淋病奈瑟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3,19(1):13-15.[18] 王 群. 梅毒的发病机制[J].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5,32(4):345-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