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21, Vol. 47 ›› Issue (4): 1043-1049.doi: 10.13481/j.1671-587X.20210432

• 综述 • 上一篇    下一篇

纳米二氧化硅的心血管系统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toxicity of silica nanoparticles and its mechanism

刘雨凡1,2,王继,郭彩霞2,3(),李艳博1,2()   

  1. 1.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系,北京 100069
    2.首都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环境毒理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69
    3.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北京 100069
  • 收稿日期:2020-11-07 出版日期:2021-07-28 发布日期:2021-07-22
  • 通讯作者: 郭彩霞,李艳博 E-mail:guocx@ccmu.edu.cn;ybli@ccmu.edu.cn
  • 作者简介:刘雨凡(1996-),女,北京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颗粒物毒理学方面的研究。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73591);北京市劳动科学保护研究所职业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 课题(2019)

  • Received:2020-11-07 Online:2021-07-28 Published:2021-07-22

摘要:

纳米二氧化硅(SiNPs)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量最高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纳米粉体材料,其环境暴露和健康效应逐渐受到关注。在产品开发、制造、使用和废弃处理等过程中,人类可通过职业接触、环境暴露、医源性和食源性等途径接触到SiNPs。SiNPs暴露与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等多种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关,涉及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凝血功能障碍和离子通道等。此外,SiNPs与心血管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引发的毒性效应受暴露模式(如染毒剂量、途径、次数)和颗粒的理化性质(如粒径、表面积、表面修饰)等影响。现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毒性作用、毒作用机制和毒作用影响因素方面系统阐述SiNPs的心血管毒性,为SiNPs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以及加强纳米材料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心血管系统, 毒性作用, 毒性机制

中图分类号: 

  • R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