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主 任:邱殿明
编 辑:蒋 函 王晓丽
    刘 莉 刘宇轩
电 话:0431-88502374
    13756165364
E-mail:xuebao1956@jlu.edu.cn
地 址: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邮编:130026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 jdxbdxb
随时查询稿件状态
获取最新学术动态
目录列表
2020年, 第5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26
地质与资源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中烃源岩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
刘金萍, 王改云, 简晓玲, 王嘹亮, 杜民, 成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1-1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320
摘要 ( 492 )   [HTML] ( ) PDF(3207KB) ( 236 )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是我国海域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盆地,钻探已发现该盆地发育中、上侏罗统巨厚暗色泥岩,但目前对该盆地烃源岩的研究尚较薄弱,精细评价该盆地的烃源岩对后续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多口钻井实测数据和地震、测井资料,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等方法,对中、上侏罗统不同层序和同一层序不同体系域中的烃源岩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并探讨烃源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东部次盆地烃源岩非均质性特征明显:中侏罗统J2SQ1和J2SQ2层序均以半深湖-深湖相、滨浅湖相暗色泥岩为主,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总体较高(w(TOC)>1.0%),但生烃潜力指数(w(S1+S2))和氢指数(IH)均很低,且有机质类型差,表明研究区有机质丰度高的烃源岩并非都是生烃能力高的烃源岩,整体为中等-差烃源岩。上侏罗统J3SQ1层序中的烃源岩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不同体系域发育的均是中等-差烃源岩;J3SQ2层序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具有厚度大、质纯和横向分布广的特点,但不同体系域中烃源岩的w(TOC)变化很大(0.5%~5.3%),其中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J3SQ2层序中的高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中,厚度0~104 m,而低位体系域中发育的则是中等烃源岩,该套优质烃源岩是东部次盆地内最主要的一套油源岩。研究认为,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相控制了东部次盆地烃源岩的空间展布范围,陆源有机质的输入与湖盆原位生物生产力的匹配关系控制了烃源岩的质量,湖盆水体的含氧量与盐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有机质的保存。综上所述,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属于中低丰度的含油气盆地,应在优质烃源岩发育区及其邻区寻找有利勘探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海陆对比建立苏北—南黄海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格架
李文强, 郭兴伟, 王艳忠, 蔡来星, 张训华, 吴志强, 杨田, 高小惠, 赵冬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18-3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002
摘要 ( 591 )   [HTML] ( ) PDF(2249KB) ( 260 )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并结合WX5-ST1井、N5井及南京江宁地区典型剖面,利用岩性、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在识别苏北-南黄海盆地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C1、LC2)和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C1-MC3)。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与苏北盆地实为被海岸线分割的同一沉积盆地,其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其中:LC1长期基准面旋回(上二叠统)不对称性明显,最大海泛面MFS1对应于龙潭组中下部浅海陆棚相的泥岩,LC2长期基准面旋回(下三叠统)因后期印支运动抬升剥蚀,仅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研究区MC1旋回期(龙潭组)主要发育潮坪、泻湖、三角洲等海陆过渡相,各地水深相差不大;MC2、MC3时期(大隆组、青龙组)发育浅海陆棚、潮坪、泻湖及碳酸盐岩台地等沉积相,水体演变为南西深而北东浅,分析认为是东吴运动时期盆地差异抬升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末端扇—滨浅湖滩坝组合沉积机制与演化分布:以东濮凹陷卫城油田沙河街组四段为例
李维禄, 高思宇, 张翼, 张金亮, 韩春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31-4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275
摘要 ( 541 )   [HTML] ( ) PDF(1815KB) ( 335 )  
复杂沉积环境下沉积相及其演化的准确描述可以有效地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过程。结合东濮凹陷卫城油田的区域沉积背景,利用岩心描述、录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卫城油田卫81区块沙河街组四段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块地层发育末端扇-滨浅湖滩坝相过渡型沉积,沙四下段河流末端能量损失、流量波动,发育末端扇沉积,分流河道顺物源方向向河道漫溢和泥滩演化,形成扇状堆积体;随湖平面频繁大面积扩张收缩等沉积环境变化,沙四上段演化为滨浅湖滩坝沉积,滩坝砂体整体呈复合砂体连片平行于主控断层走向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远源砂质辫状河储集层内部隔夹层研究与地质建模——以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六区馆上段为例
乔雨朋, 邱隆伟, 宋子怡, 王军, 宋璠, 刘卫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41-51.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289
摘要 ( 577 )   [HTML] ( ) PDF(2281KB) ( 275 )  
河流相储层内部隔夹层研究对其储层内部构型表征及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六区为例,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对远源砂质辫状河的单井、连井以及平面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沉积微相控制和岩心、测井标定,对不同层次的隔夹层进行了识别以及特征描述;基于密井网的约束对心滩内部夹层的规模与产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单层间夹层多是物性夹层,单砂体之间夹层包括泥质夹层与泥砾夹层,增生体之间的夹层为落淤层,落淤层宽度为80~400 m,长度为350~1 630 m,落淤层在滩头倾角约为2.03°,在滩尾倾角为1.28°,在两翼倾角为1.58°。利用界面约束方法,对储层内部夹层进行了构型建模,建立了一套能够进一步深度表征辫状河内部非均质性的构型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地层压力结构特征
姜文亚, 宋泽章, 周立宏, 蒲秀刚, 王娜, 代昆, 万伟超, 刘祥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52-69.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332
摘要 ( 644 )   [HTML] ( ) PDF(2734KB) ( 311 )  
深化含油气沉积盆地的压力结构研究,厘清异常压力的空间展布,对划分含油气系统、评价有利输导体系与明确勘探甜点区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深化渤海湾盆地富油凹陷的油气二次勘探,本文以歧口凹陷为研究对象,对其压力结构进行重点刻画。在实测地层压力的校正下,综合单井、连井和二维地震地层压力结构分析,厘清了歧口凹陷的压力结构特征,识别出4类纵向压力结构:①单超压带结构;②双超压带结构;③多超压带结构;④静水压力结构。纵向上,歧口地区存在3类纵向压力系统样式——单超压系统、双超压系统、静水常压系统。双超压系统是歧口凹陷的主要压力系统样式,广泛发育于主凹和各大次凹;从凹陷中心向盆地边缘,双超压系统逐渐向单超压系统、静水常压系统过渡。单超压系统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斜坡和潜山区,如歧北高斜坡、羊三木-扣村潜山等。静水常压系统则主要分布在离深凹区更远的沈青庄潜山和埕北斜坡区域。上部超压系统和下部超压系统的顶板分别位于东营组和沙三段内部,侧向上受盆地边缘和深大断裂控制。上部超压系统的形成主要受欠压实作用控制,以歧口主凹为中心呈环带分布;而下部超压系统的形成主要受生烃作用控制,以主凹和几大次凹为中心分布。未来,下部超压系统中保存的天然气将成为歧口地区超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对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省早子沟金矿原生晕分带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林成贵, 程志中, 吕志成, 颜廷杰, 贾儒雅, 姚晓峰, 宓奎峰, 李康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70-8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218
摘要 ( 809 )   [HTML] ( ) PDF(1820KB) ( 465 )  
甘肃省早子沟金矿位于西秦岭西段,是20世纪末通过1:20万化探扫面发现的超大型金矿,该矿床是典型的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和脉岩的控制。为了解决深部找矿的问题,本文收集了矿区61个钻孔相关资料,得到了4 012个钻孔原生晕的数据。通过对原生晕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原生晕浓度分带特征研究,认为找矿的最佳指示元素为Au、As、Sb、Ag、Hg、W,其中与Au成矿最密切、最直接的指示元素是As和Sb;通过计算原生晕分带指数,得到了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从上到下)为Au-Hg-Bi-Pb-Mo-Sb-Ag-Cu-W-Zn-Co-As,Sb和As等前缘指示元素出现在尾晕元素之后,显示深部可能存在盲矿体。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地质方面的认识,评价了矿区深部含矿性,提取了深部找矿信息。并据此构建了早子沟金矿地质-地球化学深部找矿模型,圈出了2处深部找矿靶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挝华潘省香科菱镁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
张子军, 奥琮, 严城民, 杨宇, 郎维雄, 洪鑫科, 杜磊, 李新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85-96.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217
摘要 ( 914 )   [HTML] ( ) PDF(1791KB) ( 299 )  
经野外调研和室内研究,对老挝华潘省香科菱镁矿的矿区地质、矿体、围岩与夹石、矿石特征和矿床成因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该矿区出露地层为下古生界(Pz1)、中-上石炭统(C2-3)和第四系河流二级阶地沉积(Qpal),主要构造为1条北西向逆断层和4条北东向平移断层。矿体产于逆断层南西侧的强烈构造变形带中,呈脉状产出,厚度为数mm至10余cm,共圈出10个矿体。矿体的围岩与夹石的岩石类型相同,为浅变质陆源碎屑岩,具高硅(w(SiO2)为81.190%)、低镁(w(MgO)为0.781%)、富铁(w(Fe2O3)为11.716%、w(FeO)为1.719%)特征。矿石矿物为菱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金云母、白云石、绢云母和褐铁矿。香科菱镁矿的形成过程是:在中-晚三叠世的古特提斯洋封闭过程中,镁质从超镁铁岩中析出形成含矿热液,含矿热液迁移与富集后在强烈构造变形带中形成网脉状菱镁矿。香科菱镁矿的成因类型属产于浅变质碎屑岩中之老挝香科式晶质菱镁矿热液型矿床,成矿时代属中-晚三叠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晚石炭世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周传芳, 杨华本, 李向文, 刘玉, 刘涛, 陈卓, 蔡艳龙, 刘宁波, 王博超, 王大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97-111.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284
摘要 ( 818 )   [HTML] ( ) PDF(1931KB) ( 423 )  
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主要出露在大乌苏和富西里附近,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另有少量花岗闪长岩。对其中二长花岗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大乌苏和富西里岩体侵位年龄分别为(303.7±2.2)和(300.5±0.5)Ma,均为晚石炭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岩具有富硅(w(SiO2)为66.77%~75.85%)、富碱(w(Na2O+K2O)为7.41%~8.69%)、高铝(w(Al2O3)为12.90%~16.22%),低MgO、CaO、TiO2的特点,属于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为1.06~1.44,为过铝质岩石;镜下未见原生白云母、堇青石、石榴石等富铝矿物,不同于富铝的S型花岗岩;而w(P2O5)与w(SiO2)负相关,呈I型花岗岩特征;富集LREE和Ba、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与后造山I型花岗岩特征相似,应形成于拉张的构造环境。花岗岩的87Sr/86Sr为0.712 938、143Nd/144Nd为0.512 386,(87Sr/86Sr)i值为0.704 4,εNdt)值为-1.09,TDM2=1 172 Ma,源区物质主要为中-新元古代从亏损地幔增生的地壳物质。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大兴安岭新林地区晚石炭世岩浆侵位活动与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碰撞拼合后岩石圈伸展环境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兴安岭中部柴河地区晚侏罗世花岗质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施璐, 唐振, 郑常青, 秦涛, 张立东, 汪岩, 钱程, 杨帆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112-128.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169
摘要 ( 1889 )   [HTML] ( ) PDF(2557KB) ( 241 )  
本文对大兴安岭中部柴河地区晚侏罗世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背景。岩石学研究表明,大兴安岭中部柴河地区晚侏罗世花岗质岩石主要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获得2个二长花岗岩年龄分别为(152±1)Ma和(150±1)Ma。岩石主量元素具有富钾钠、富铝的特点,属铁质碱-钙性岩石。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弱到中等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主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LREE)和Zr、Hf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和Ba、Sr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这些晚侏罗世花岗质岩石来源于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期间从亏损地幔新增生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陆壳加厚之后挤压到伸展的转换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张书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129-138.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080
摘要 ( 569 )   [HTML] ( ) PDF(1824KB) ( 263 )  
新巴尔虎右旗塔木兰沟组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组成。TI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火山岩形成于约154 Ma的晚侏罗世。岩石主体属碱性系列,镁质量分数较低(w(MgO)为0.55%~3.36%),镁值较小(Mg#为0.17~0.49);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为9.51~17.21),存在微弱的Eu异常(δEu为0.78~1.04);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K)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和相容元素(Cr、Co、Ni)为特征。综合研究表明,岩浆源区为俯冲板片流体交代过的岩石圈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未受到地壳物质的明显混染。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认为塔木兰沟组火山岩是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岩石圈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夏香山群徐家圈组顶部石灰岩稀土元素特征与沉积介质分析
李向东, 何幼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139-15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178
摘要 ( 584 )   [HTML] ( ) PDF(2160KB) ( 258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宁夏香山群自20世纪40年代发现以来一直存在的时代争议,已经严重地阻碍了该地区及北祁连地区早古生代大地构造、地层和古地理等研究工作,香山群徐家圈组顶部的薄层状石灰岩以其含有的古生物化石已成为解决香山群时代归属的关键地层单元。本文通过对薄层状石灰岩稀土元素及相关微量元素测试结果的分析,探讨其沉积时的海水介质条件。结果表明:依据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可将薄层状石灰岩分为A、B、C三组;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从A组到C组Eu正异常增大,Ce负异常减小;从A组到C组,各地球化学参数呈规律性变化,(La/La*N、(Y/Y*N、(Gd/Gd*N、Y/Ho值逐渐减小,稀土总量和轻重稀土比值逐渐增加,(La/Yb)N与(La/Sm)N值由小变大再变小,(Ce/Ce*N值逐渐增大而U/Th值逐渐减小,Sr/Ba值稳定而Zr/Rb值增大。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可推测沉积时从A组到C组的水介质变化为陆源物质影响增加、海水性质减弱、水深波动、海水由还原到氧化、水动力增强和盐度基本稳定。结合稀土元素Eu异常现象及相关研究成果,推测徐家圈组顶部的薄层状石灰岩沉积于氧化-还原层化海洋靠近分界线的还原带内,热液羽引发的深水水体流动(内波、内潮汐)可能控制着陆源物质的输入和水体的氧化-还原环境,在还原的总体背景上产生水动力氧化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扬子南京地区早寒武世幕府山组海平面相对升降的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记录
许中杰, 孔锦涛, 程日辉, 李双林, 孔媛, 于振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158-169.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035
摘要 ( 606 )   [HTML] ( ) PDF(1890KB) ( 246 )  
本文对南京地区早寒武世幕府山组沉积环境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对古盐度、古水深及古环境的记录,分析幕府山组时期发生的海平面相对升降。结果表明:下扬子南京地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Mg2+/Ca2+值与古水深呈负相关,Sr/Ba值、1000Sr/Ca值和V/Ni值与古盐度、古水深呈正相关,Sr/Ba值、1000Sr/Ca值和V/Ni值反映的古盐度、古水深曲线可以指示海平面相对升降。幕府山组样品碳、氧同位素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δ13CPDB值分布于0.8‰~3.5‰之间,均值为2.55‰;δ18OPDB值分布于-6.9‰~-2.2‰之间,均值为-4.18‰。幕府山组样品的δ13CPDB值大小可以反映海平面的相对升降,两者呈正相关。根据Sr/Ba值、1000Sr/Ca值、V/Ni值、δ13CPDB值和沉积环境演化,绘制了幕府山组海平面相对升降曲线。幕府山组经历了一次海侵-海退旋回,海平面相对升降曲线反映了幕府山组海平面波动频繁,由3次海平面相对上升和3次海平面相对下降组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硅体记录的敦化北部山地近2 ka泥炭沼泽演化气候背景
杜玉, 张新荣, 平帅飞, 焦洁钰, 马春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170-18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337
摘要 ( 712 )   [HTML] ( ) PDF(1967KB) ( 482 )  
对敦化北部山地205 cm深泥炭剖面中的植硅体进行提取、鉴定和分析,结合AMS14C测年,重建研究区近2 ka的古气候环境过程,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植硅体组合、有序聚类和植硅体指数变化趋势显示,研究区泥炭沼泽经历了4个显著阶段:即45-680 A.D.暖湿阶段;680-1340 A.D.温暖偏干阶段;1340-1870 A.D.由干转湿的寒冷阶段;1870-2017 A.D.转暖、干湿波动阶段。其中,680-1225 A.D.对应中世纪暖期(MWP),1340-1870 A.D.对应小冰期(LIA)。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沼泽发展经历了由缓慢逐渐加快的过程。对比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变化、石笋δ18O序列、重建的东北地区古温度以及Niño3.4重建曲线,泥炭剖面的植硅体分析显示MWP和LIA期间的古气候过程受到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EN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的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
不同初始含水量条件下的堰塞坝溃决机理
蒋先刚, 吴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185-19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049
摘要 ( 572 )   [HTML] ( ) PDF(1618KB) ( 257 )  
在影响堰塞坝溃决的众多因素中,初始含水量影响堰塞坝的溃决机理仍不清楚。通过开展不同初始含水量条件下的水槽试验,详细探究了初始含水量对溃决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初始含水量条件下的溃决过程均具有3个典型阶段,分别是牵引侵蚀过程、溯源侵蚀过程和水沙运动再平衡过程;峰值流量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而溃决历时和残留坝体高度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大,溯源侵蚀作用逐渐减弱,牵引侵蚀作用增强;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大,溃口展宽率降低,侵蚀率增大;初始含水量小于7.8%时,平均侵蚀率增长缓慢,大于7.8%后,平均侵蚀率增长迅速,且10.3%初始含水量对应的平均侵蚀率约为7.8%初始含水量的2倍;溃口宽深比在溃决的前两阶段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溃决结束后的宽深比随含水量的增大呈先趋近于1.00、后远离1.00的演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丘陵城市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以泸州市规划中心城区为例
陈绪钰, 王东辉, 倪化勇, 李明辉, 田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194-20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303
摘要 ( 498 )   [HTML] ( ) PDF(2005KB) ( 340 )  
以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泸州市规划中心城区为例,建立了包括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模糊赋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泸州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泸州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整体较好,以适宜、较适宜为主,其中适宜区、较适宜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6.16%、28.81%,此外适宜性差区、不适宜区各占20.96%、8.07%;泸州市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建设选址应在适宜区和较适宜区范围内,尽量避免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地区;在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应注意不同区段现有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地基不均匀沉降、软土、坍岸等问题的防治。建立的评价方法在丘陵城市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上适用性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的地下水水位预测
闫佰忠, 孙剑, 王昕洲, 韩娜, 刘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208-216.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055
摘要 ( 1146 )   [HTML] ( ) PDF(1360KB) ( 926 )  
为解决以往模型未考虑地下水位相关影响因素的问题,探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在地下水位预测中的应用,利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采用多变量输入的方式,构建了基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的地下水水位预测模型。以泰安市岱岳区J1号监测井为例,采用2001-2014年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与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利用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对2015-2016年地下水位进行预测,并与单变量LSTM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以相关影响变量为输入的BP神经网络无法考虑时序变化规律,预测均方根误差最大,为2.399 3;以地下水位为变量输入的单变量LSTM神经网络仅能根据时序变化作出相应预测,无法考虑相关变量影响,预测均方根误差为2.102 2;基于多变量输入的LSTM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显著高于单变量LSTM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预测均方根误差最小,仅为1.919 1。总体上,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地下水位预测模型仅在某些峰值处误差较大,但总体预测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特征及系统圈划
申豪勇, 梁永平, 赵春红, 唐春雷, 王志恒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217-225.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281
摘要 ( 681 )   [HTML] ( ) PDF(1597KB) ( 208 )  
古堆泉是汾河流域内唯一的中低温地热泉,研究其水文地质特征、划定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是进行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热水成因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地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和岩溶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分析,初步圈划了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子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地质结构复杂、火成岩侵入和隐伏断裂发育,总体上可以将其概括为南北和东西向均"三隆三陷"的地质格局;古堆泉岩溶地下水主要接受塔儿山、二峰山及中条山碳酸盐岩裸露区的降水入渗补给,南梁泉和海头泉是系统内2个岩溶地下水的局部排泄点,古堆泉是最终排泄点。根据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和岩溶地下水循环特征确定了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及其水文地质性质,圈定的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面积为2 942 km2,并进一步将其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岩溶地下水子系统:塔儿山-九原山古堆泉岩溶水子系统、佛岭山-高显海头泉岩溶水子系统、中条山南梁泉岩溶水子系统、侯马盆地深循环岩溶水子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水系统中镍污染和天然胶体共迁移特征
杨悦锁, 朱一丹, 张文卿, 武宇辉, Yu Tong, 张大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226-23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267
摘要 ( 682 )   [HTML] ( ) PDF(1411KB) ( 333 )  
为了对地下水系统中天然胶体与Ni2+的共迁移特征进行研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石英砂模拟含水层介质柱实验研究了土壤胶体对Ni2+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影响,以及pH、离子强度(IS)、有机质等对土壤胶体吸附Ni2+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升高,土壤胶体对Ni2+的吸附量增加;离子强度的增加会显著地降低土壤胶体吸附Ni2+的能力;腐殖酸(HA)的存在会增强胶体对Ni2+的吸附能力;在有胶体的情况下,Ni2+穿透砂柱的时间会缩短,吸附能力增强,吸附量增加,但当离子强度增加时,虽然Ni2+穿透砂柱的时间也被缩短,但是吸附量却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方式对Ag-TiO2基光电极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
董双石, 付绍珠, 于洋, 李超群, 初义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234-242.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302
摘要 ( 385 )   [HTML] ( ) PDF(1501KB) ( 270 )  
为进一步提高Ag-TiO2光催化效能,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Ag-TiO2基的光电极。先通过对比不同的复合方式探究rGO对Ag-TiO2光催化剂表面电子传输和四环素降解效能的影响;再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测量、莫特-肖特基曲线等电化学手段对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分层复合方式主要降低载体表面控制电极双层/薄膜的界面电阻,而全混复合方式主要降低总电荷转移电阻;分层电极的电子供体浓度随rGO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大;在rGO质量分数为0.45%和0.25%时,分层复合和全混复合材料对四环素的降解速率分别比Ag-TiO2提高11.4%和2.3%;在外加0.5 V偏压下,分层复合电极LG6降解效率比未加外偏压时提高了5.3%,而全混复合电极MG2效率没有提升。分层复合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光催化剂表面电子传输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固体停留时间对HLB-MR反应器直接回收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的影响
万立国, 林巧, 张丽君, 张文华, 龙北生, 任志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243-251.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272
摘要 ( 447 )   [HTML] ( ) PDF(1481KB) ( 231 )  
为优化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HLB-MR)的工艺参数,提高其资源化城市污水的效能,采用平行对比实验,考察了不同固体停留时间(tSR)条件下反应器的有机物去除效率、生物絮凝效果、有机物回收效果和膜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在tSR分别为0.2、0.6、1.0 d时,HLB-MR反应器有机物去除效率均在85%以上,其出水化学需氧量(COD)质量浓度均保持在30 mg/L左右;反应器内的生物絮凝效果随着tSR的延长而增强,其胶体COD絮凝效率从tSR为0.2 d时的66%增加到tSR为1.0 d时的95%,与此同时,有机物的矿化损失率也逐渐增加,从tSR为0.2 d时的6.9%增加到tSR为1.0 d时的10.5%,总COD的回收率逐渐降低;反应器内浓缩液的膜污染潜势随着tSR的延长逐渐缓解,这与较长tSR条件下反应器内胞外聚合物(EPS)产量较高、生物絮凝效果较好、微细颗粒(0~1 μm)的颗粒浓度较低有关。经过综合对比分析,0.6 d为反应器较优的tSR参数,在该条件下,胶体COD的絮凝效率高达90%,膜污染程度较轻;总COD的矿化损失率低至7.4%,总COD的回收率(忽略膜清洗时有机物损失)可高达80%以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固定翼航空电磁线圈姿态校正
朱凯光, 王昊, 彭聪, 张琼, 范天姣, 景春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252-26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319
摘要 ( 477 )   [HTML] ( ) PDF(1448KB) ( 305 )  
固定翼航空电磁系统在测量过程中受风向、飞机飞行颠簸等影响,线圈姿态会发生变化,使接收到的电磁响应产生偏差。本文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利用线圈坐标系和系统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推导了线圈姿态变化时的电磁响应计算公式,得出电磁响应由线圈姿态变化过程中切割地磁场所产生的动态响应以及线圈处于倾斜状态下所感生的静态响应组成。并研究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线圈姿态校正算法,首先利用地磁场和线圈姿态角度计算去除动态响应,然后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用该网络得出静态响应系数,实现静态响应校正。仿真结果表明,经过校正后的电磁响应数据质量得到很大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球物理资料揭示的嫩江—八里罕断裂中段深浅构造特征
张鹏辉, 张小博, 方慧, 王小江, 刘建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261-272.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016
摘要 ( 735 )   [HTML] ( ) PDF(1784KB) ( 298 )  
嫩江-八里罕断裂是松辽盆地西缘的一条重要断裂,对区域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至关重要。由于该断裂中段地表覆盖厚层第四系,其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程度较弱。本文通过对横跨嫩江-八里罕断裂的1条大地电磁测深测线和1条地震测线进行处理和解译,结合区域钻井结果解译了该断裂深部、浅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深部电性结构横向上以"八"字型低阻条带为界与地质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合已有地质认识推断东倾的L3低阻条带是嫩江-八里罕断裂的电性响应。该断裂是1条东倾的超壳断裂,浅部产状较陡、向深部逐渐趋缓,整体上由2条东倾的反"Y"字型断裂和1条西倾的断裂组成,呈花状构造样式,指示断裂曾历经强烈的挤压应力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峡库区典型滑坡地质与地球物理电性特征
林松, 王薇, 邓小虎, 查雁鸿, 周红伟, 程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273-28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019
摘要 ( 600 )   [HTML] ( ) PDF(1767KB) ( 358 )  
滑坡属于地质灾害中的重要灾种之一,查明滑坡区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对分析滑坡形成机制、评价滑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将高密度电法引入三峡库区腹地万州区滑坡地质调查中,在区内四方碑滑坡、塘角1号滑坡和麻柳林滑坡进行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并结合钻孔资料对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实测结果表明:在地形复杂地区开展地球物理探测工作,通过数据反演与分析,可获取滑坡体地层结构及滑移面;结合相关地质资料,通过对比解译,可弥补单纯依靠钻孔信息来确定滑移面形态的不足;3个典型滑坡区地球物理实测资料揭露滑坡体和滑床地球物理电性特征表现为,由崩坡积物、第四系粉质黏土以及含水碎石块组成的滑坡体电阻率低于40 Ω·m,而由砂岩与泥岩组成的滑床电阻率高于40 Ω·m,高密度电法对基岩滑坡和土质滑坡都能获取较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分析方法
李博南, 曲寿利, 沈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285-29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001
摘要 ( 480 )   [HTML] ( ) PDF(1619KB) ( 309 )  
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普遍具有类型复杂和纵向变化快的特征。由于地球物理资料尺度的限制,现有的解释手段不能有效刻画这些关键特征。笔者采用临界孔隙度模型作为理论依据,建立了微观孔隙结构与宏观弹性参数响应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岩石物理实验数据为约束,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统计学的方法估算储层关键参数并识别岩石孔隙类型。在YS1井的应用表明:新方法有效挖掘了声波测井数据中隐含的微观信息,参数预测结果达到较高的精度(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可以为优质储层段的划分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PI的面波有限差分正演模拟
邵广周, 赵凯鹏, 吴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294-30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021
摘要 ( 517 )   [HTML] ( ) PDF(1371KB) ( 270 )  
近年来,瑞利波波形反演技术因其避开了常规频散曲线计算,直接进行波场计算和反演不再受水平层状介质理论假设的限制,得到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但瑞利波波形反演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波场正演和逆推计算。另外,由于浅地表速度较小,模拟计算时需要较小的网格间距才能避免数值频散,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正演模拟的计算量。对于这一问题,通常采用并行化设计来提高正演模拟的计算效率。本文基于消息传递接口(MPI)并行有限差分算法,以区域分解思路将模型区间分解成若干子区域,各区域互相通信,共同完成对模型的正演计算。并详细给出了区域分解、坐标转换、区域通信、波场合并等并行方案中的具体实现方法和实现步骤。通过对弹性模型、Kelvin黏弹性模型和标准线弹性固体(SLS)黏弹性模型不同并行方案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本文并行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行计算结果表明,与单处理器计算时间相比,增加处理器数目可以明显减少计算时间,但随着处理器数目的增加,不同处理器之间的通信时间也增大;因此,并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处理器数目。对于黏弹性介质模型,SLS黏弹性模型的并行计算效率优于Kelvin黏弹性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面向对象的最优分割尺度计算模型
白韬, 杨国东, 王凤艳, 刘佳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1):  304-312.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024
摘要 ( 320 )   [HTML] ( ) PDF(1781KB) ( 194 )  
作为信息提取和分类的前提,面向对象的影像分割尺度参数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提取和分类的精度。本文以GF-2影像数据为例,在已有分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最优分割尺度的计算模型(OS模型)。该模型以主成分分析所得的主成分以及新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NDVI)特征层作为分割参考层,综合考虑均质因子的影响,构建加权尺度评价指数,插值拟合最优分割尺度。构建误差系数(Ec)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OS模型误差系数(Ec=1.15%)小于传统模型(Ec=3.28%),且分割对象更均匀、与实际地物更接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