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主 任:邱殿明
编 辑:蒋 函 王晓丽
    刘 莉 刘宇轩
电 话:0431-88502374
    13756165364
E-mail:xuebao1956@jlu.edu.cn
地 址: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邮编:130026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 jdxbdxb
随时查询稿件状态
获取最新学术动态
目录列表
2020年, 第5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3-26
上一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0-0. 
摘要 ( 367 )   [HTML] ( ) PDF(267KB) ( 88 )  
刘招君先生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期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出访莫斯科大学、莫斯科石油与天然气大学和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曾任长春地质学院能源地质系主任,现为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油气与盆地研究所所长、吉林省“油页岩与共生能源矿产”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研究领域涵盖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油气地质学与油页岩地质学等。
任教四十余载,先生治学勤奋。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沉积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学”等多门课程;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国内油气地质人才与技术力量的需求,创建了长春地质学院“油气与盆地研究所”,于21世纪初在中国急需寻找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背景下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油页岩实验中心”和“吉林省油页岩与共生能源矿产重点实验室”,为我国油页岩勘查评价与成矿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地质事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先后培养出硕士、博士、博士后百余人,为我国地质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勤汗水。
科研四十余载,先生成果丰硕。通过对闽西南地区水下重力流研究,1983年报道了反粒序的水下重力流沉积序列,其后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水下重力流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伊舒地堑的油气勘探。同时,在开展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提出了陆相三级层序“四分”观点,总结出了陆相层序地层格架中的油气分布规律,出版了《陆相层序地层学导论与应用》。在盆地动力学研究过程中,系统论述了松辽盆地裂谷演化过程与海侵事件,出版了专著《松辽盆地演化与海平面升降》;并在21世纪初提出了中国东北东部“大三江原形盆地”的概念,开展了统一成盆机理探索,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21世纪以来,先生致力于油页岩成矿理论与资源评价研究,首次开展了“全国油页岩资源评价”,并主持了包括“‘十三五’全国油页岩资源评价”在内的多项国家油页岩重点专项研究,出版了《中国油页岩》一书,孙枢院士和李廷栋院士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分别写道“该专著代表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水平”“该专著标志着我国油页岩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40年来,先生主持完成了70余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获国家专利3项,出版专著8部,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增添了华丽篇章。
在教学与科研之余,先生禅精竭力服务社会。先后担任中国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非常规油气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油母页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油页岩开采研发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地质》编委会顾问,《沉积学报》《古地理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世界地质》等学术期刊编委,及长春市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体现了一名有识中国学者的责任担当。
先生言行垂范于先,先生教诲尤在耳畔,我等幸得先生亲炙,获益良多。值先生七十华诞之际,学生择工作成果之点滴编汇成辑,籍《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成刊,以感念先生教诲,祝贺先生寿辰,亦表我等传承先生之职业精神,奉献祖国地质事业之信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页岩成矿与资源评价
中国典型盆地油页岩特征及赋存规律
刘招君, 柳蓉, 孙平昌, 孟庆涛, 胡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313-325.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00017
摘要 ( 979 )   [HTML] ( ) PDF(29668KB) ( 310 )  
我国陆相盆地油页岩矿床特征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本文以典型盆地松辽盆地、抚顺盆地和桦甸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分别开展了离散型大陆裂谷盆地、转换型走滑盆地、汇聚型前陆盆地及板内型克拉通盆地4种类型解剖,总结了各类型盆地油页岩特征及矿床赋存规律。其中:离散型大陆裂谷后热沉降坳陷演化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Ⅰ型、含油率中等、厚度中等、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易形成特大型油页岩矿床;离散型大陆裂谷同裂谷沉降断陷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Ⅱ1-Ⅱ2型、含油率中等、厚度中等、分布面积小的特征,易形成中型油页岩矿床;转换型走滑盆地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Ⅱ1-Ⅱ2型、矿床赋存特征差异较大的特征,这主要取决于走滑运动断陷的构造沉降量,该类型盆地既发育中等含油率、巨厚的油页岩矿床,也发育高含油率、厚度薄的油页岩矿床,但总体分布范围较小,易形成中小型油页岩矿床;汇聚型前陆盆地陆相磨拉石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和Ⅱ1型、含油率较高、厚度大、分布局限、地层产状变化大的特征,易形成大型油页岩矿床;克拉通型盆地陆内坳陷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和Ⅱ1型、含油率中等、厚度稳定、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易形成特大型油页岩矿床。在所有盆地类型中,半深湖-深湖环境、高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是油页岩形成的有利场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西建昌盆地油页岩发育特征及沉积环境
王嗣敏, 臧东升, 王熙琼, 李杰, 韩嵩, 李建中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326-34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312
摘要 ( 820 )   [HTML] ( ) PDF(15808KB) ( 441 )  
辽西地区建昌盆地含有丰富的油页岩资源。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和化验分析等资料,分析油页岩分布、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表明:油页岩发育于下白垩统九佛堂组一段、二段和三段,共计9个矿组,九佛堂组三段油页岩平均含油率高、厚度大;建昌盆地油页岩平均含油率为5.15%,平均灰分质量分数可达81.9%,平均发热量为5.19 kJ/g,全硫质量分数低,属于中品位高灰分中高发热量低硫型油页岩,开发时对环境污染小;碱厂、五家子、九佛堂、七道泉子和敖汉旗大青山含矿区累计油页岩查明技术可采资源8.22×108 t,油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3.17×107 t,建昌盆地预测油页岩资源9.27×1010 t。有机地化特征显示,建昌盆地油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成熟度较低,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九佛堂组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来源于陆地和湖泊的有机质大量沉积于淡水—咸水的湖泊中,水底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银额盆地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含油页岩岩系孢粉化石特征及地质意义
柳蓉, 闫旭, 刘招君, 张坤, 武昕普, 赵康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341-355.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73
摘要 ( 772 )   [HTML] ( ) PDF(18354KB) ( 426 )  
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地球环境系统研究的重要参考,对银额盆地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进行系统取样,通过岩性观察和孢粉鉴定分析,系统研究了研究区下白垩统古气候演化及有机质富集条件。研究区共鉴定孢粉58属173种,包括裸子植物37属141种,被子植物6属11种,蕨类植物15属21种。孢粉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均在90%以上。植被类型主要为针叶林,其次为针阔叶混交林,属于暖温带—北亚热带气候类型,总体表现为半湿润—湿润气候,部分层位为半干旱气候。其中,最有利于研究区有机质富集的气候条件是半湿润气候,其次为湿润气候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茂名盆地羊角含矿区始新统油柑窝组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孟庆涛, 李金国, 刘招君, 胡菲, 徐川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356-36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88
摘要 ( 909 )   [HTML] ( ) PDF(7562KB) ( 305 )  
针对茂名盆地油页岩成矿机理问题,利用茂名盆地羊角含矿区始新统油柑窝组油页岩莱科(Leco)、热解、含油率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研究了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与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油柑窝组油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含油率平均为5.98%,属品质中等偏好型;碳优势指数(ICP)值(3.73~4.37)、奇偶优势(OEP)值(7.59~9.57)、较小甾烷C29ααα20S/(20S+20R)、较低Ts/(Ts+Tm)以及最高热解峰温(Tmax)值(428.00~434.00℃)均指示油柑窝组油页岩热演化处于未成熟阶段。正构烷烃气相色谱(GC)图显示为单峰式,主碳峰为C27;∑C21-/∑C22+与∑C21+22/∑C28+29均呈现低值,ICP与OEP呈现高值,高碳数藿烷系列含量丰富,三环萜烷含量较低,未检测出奥利烷和羽扇烷等非藿类化合物,综合C27-C28-C29规则甾烷相对含量特征,确定油柑窝组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湖相藻类体以及细菌、浮游生物与陆生植物混合来源。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全硫质量分数(TOC/S)值(41.14~170.08)、姥鲛烷/植烷(Pr/Ph)值(0.82~1.30)以及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值(0.06~1.10)指示油页岩沉积时水体为淡水、还原环境。在亚热带—温带温暖-湿润气候背景下,藻类等水生生物勃发引起的高湖泊生产力和淡水、还原环境是茂名盆地油柑窝组油页岩成矿的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陆相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响应机理
贾建亮, 刘招君, 孟庆涛, 孙平昌, 徐进军, 柳蓉, 白悦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368-37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309
摘要 ( 579 )   [HTML] ( ) PDF(11758KB) ( 368 )  
为了建立稳定可靠的利用油页岩总有机碳预测含油率的模型,揭示中国陆相不同成因类型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内在关系极其重要。通过不同类型盆地油页岩钻井取心测试的关键参数,结合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热模拟等学科技术,探讨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盆地类型与沉积背景下发育的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R2=0.81~0.97);中国陆相油页岩的成因类型进一步划分为5种类型,制约着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内在关系;油页岩的升温加热模拟呈现3个失重阶段(温度<150、300~550、600~750℃),明确了含油率与总有机碳参数的物理意义;相同类型盆地与沉积背景下形成的油页岩具有相近的母质生源组合,从而具有大致相当的再生烃效率。中国陆相油页岩成因类型的细划、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物理意义的明确、油页岩再生烃能力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中国陆相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内在响应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黑山盆地下白垩统穆棱组油页岩与煤含油率控制因素
宋宇, 刘招君, Achim Bechtel, 徐银波, 孟庆涛, 孙平昌, 朱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378-391.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47
摘要 ( 661 )   [HTML] ( ) PDF(18218KB) ( 323 )  
我国陆相盆地内普遍存在油页岩与煤共生的地质现象。本文以老黑山盆地下白垩统穆棱组油页岩与煤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业分析(含油率、灰分、挥发分、全硫和发热量)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有机碳、岩石热解、显微组分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油页岩与煤含油率的控制因素开展研究。根据含油率等工业品质特征,将研究区油页岩与煤进一步划分为高含油率油页岩(HOS)、低含油率油页岩(LOS)、高含油率煤(HC)和低含油率煤(LC)4种亚类。其中HC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生烃潜力最高,其次为LC、HOS和LOS,4种亚类的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均处于未成熟的热演化阶段。沉积环境与有机质来源是控制油页岩与煤含油率的关键因素,HOS主要形成于陆源有机质供给中等的湖沼环境,而HC主要形成于陆源有机质供给丰富的泥炭沼泽环境。油页岩与煤形成时期的高等植物以松科、柏科/杉科、南洋杉科、罗汉松科和蕨类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可以提供充足的树脂和蜡质有机质,从而使油页岩与煤具有相对较高的含油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北部青一段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记录的古湖泊学信息
郑国栋, 孟庆涛, 刘招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392-40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65
摘要 ( 610 )   [HTML] ( ) PDF(15491KB) ( 255 )  
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记录的古湖泊学信息是揭示油页岩成矿富集规律的关键佐证。根据含油率、TOC、岩石热解、元素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检测及有机显微组分分析,精细刻画了松辽盆地北部ZY1井青一段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分析了其记录的古湖泊学信息,探讨了古湖泊对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青一段发育8层中等偏好品质的油页岩,下部为高品质油页岩富集层段;油页岩的含油率和TOC质量分数相关性极好,处于未熟—低成熟度演化阶段,生烃潜力大;油页岩中含丰富的萜类和甾类化合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有机质来源主要为层状藻占优势的湖泊水生生物。地球化学参数指示,青一段下部古湖泊生产力呈现3个低→高的旋回,对应的古湖泊水体盐度呈现为3个半咸水-咸水旋回、古湖泊水体氧化还原性表现为还原-强还原-还原的厌氧环境,其中旋回Ⅱ后期湖泊生产力最高,对应的水体盐度最高、还原性最强。表明湖泊富营养化造成的高湖泊生产力是青一段高品质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物质基础,盐度分层控制下强还原的湖底环境是高品质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良好保存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积盆地分析
大兴安岭索伦地区哲斯组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U-Pb年龄对沉积物源属性约束
和钟铧, 王启智, 王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405-42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324
摘要 ( 915 )   [HTML] ( ) PDF(27016KB) ( 258 )  
本文以内蒙古索伦地区好仁镇出露良好的中二叠世哲斯组碎屑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年代学等示踪技术分析哲斯组沉积物源的年代和性质。测年结果显示,哲斯组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分为6组:282~244、352~294、468~379、513~482、802~580、2 500~1 800 Ma。碎屑岩地球化学具有高SiO2和低Fe2O3、FeO、MgO质量分数的特点,说明其母岩为长英质岩石。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构造图解显示,哲斯组沉积物源区多具有大陆岛弧型和活动大陆边缘型的特点,少量反映被动大陆边缘的特点。对比研究显示,沉积物源区所反映的大陆岛弧型和活动大陆边缘型的构造环境是不同时期佳-蒙地块拼合碰撞和古亚洲洋南支北向俯冲的结果,少量所反映的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可能是部分基底岩石形成时构造环境的响应。鉴于研究区位于兴安地块东南部,远离华北地块,且哲斯组碎屑岩多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其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显示近源沉积的特点,与其同期的火成岩均显示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据此推测哲斯组应形成于古亚洲洋南支向佳-蒙地块俯冲形成的弧后或弧间盆地环境,物源主要来自于佳-蒙地块南缘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有关的火成岩,少量来自于佳-蒙地块的古老基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兴安岭南段阿鲁科尔沁旗地区林西组沉积环境特征及其时限的地质意义
董清水, 何春生, 楼仁兴, 任锡钢, 张超, 张渝金, 许圣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425-441.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92
摘要 ( 872 )   [HTML] ( ) PDF(19467KB) ( 316 )  
针对兴蒙—松嫩地区林西组沉积环境、沉积时限及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等争议问题,通过对阿鲁科尔沁旗罕庙地区林西组的岩性、古生物、微量元素及碎屑锆石U-Pb测年等综合研究认为:林西组发育淡水双壳类和叶肢介化石,微量元素Sr/Ba值主要分布在0.05~0.18之间(平均值为0.12),B/Ga值主要分布在1.84~3.22之间(平均值为2.50),V/Cr值介于1.36~2.21之间(平均值为1.81),其沉积时期应为缺氧或贫氧的淡水湖泊环境。结合林西组砂岩碎屑锆石具有多时代物源特征、最年轻年龄为251 Ma、沉积下限年龄为晚二叠世等特征推测,古亚洲洋在研究区的最终闭合时限应为中二叠世末期,晚二叠世时期研究区即已转化为陆相沉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盐湖沉积特征
王建功, 张道伟, 石亚军, 张平, 孙秀建, 王爱萍, 王玉林, 高妍芳, 张世铭, 易定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442-45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68
摘要 ( 756 )   [HTML] ( ) PDF(30484KB) ( 219 )  
利用大量地质及地球化学资料,开展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盐湖沉积特征研究,重点识别岩石类型,恢复古沉积环境,建立沉积模式,探讨控制因素。研究认为:盐湖环境主要发育两大类、五小类沉积相组合,盐湖边缘沉积相包括滨岸斜坡带相组合、缓坡带相组合、陡坡带相组合,盆内沉积相包括水下隆起带相组合和盐湖深水区相组合;盐湖可划分早、中、晚3个沉积演化阶段,分别对应半咸水湖泊、咸水湖泊和盐湖;形成碳酸盐岩与钙质砂岩、富含石膏的碳酸盐岩与泥岩、厚层石盐与薄层碳酸盐岩等主要岩石组合;盐湖沉积主控因素为气候、古地貌与构造运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广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岩石特征与沉积环境
易海永, 崔宝琛, 王瑶琳, 邱玉超, 徐胜林, 李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454-46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66
摘要 ( 922 )   [HTML] ( ) PDF(37994KB) ( 245 )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勘探发现系列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广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薄弱。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岩石学、岩相学等综合分析,对广安地区栖霞组碳酸盐岩岩石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其古地理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广安地区栖霞组主要发育亮晶颗粒灰岩、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微晶颗粒灰岩、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和泥晶灰岩7种岩石类型;碳酸盐岩颗粒主要以生物碎屑为主,部分层位发育球粒;古生物化石以三叶虫、腕足和有孔虫为主,同时可见棘皮类和藻类;栖霞组沉积期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其中栖霞组晚期(栖二段)台缘滩和台内滩较为发育,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嫩平原南缘现代沉积物磁化率、粒度、色度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张新荣, 平帅飞, 焦洁钰, 刘恩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465-479.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50
摘要 ( 1027 )   [HTML] ( ) PDF(11964KB) ( 466 )  
深入了解松嫩平原第四纪古气候演化过程,对本区黑土退化的气候影响因素研究有重要理论意义。选择松嫩平原南缘大黑山地垒长春—四平段郭家(GJ)、湾沟(WG)、平安屯(PA)、腰分水岭旁(YP)、西地(XD)、胡家甸(H)、肖家(XJ)7个现代沉积剖面进行磁化率、粒度和色度分析。结果显示:各剖面沉积物磁化率多表现为干燥时期较大、湿润时期较小、寒冷阶段较大、温暖适宜阶段较小的特点。颜色对磁化率影响较大,不同颜色砂或砂质黏土的磁化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红褐色→浅黄色或灰绿色→灰黑色。碳酸盐岩或灰岩物源的存在,使沉积物色度和磁化率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磁化率会随沉积物粒度增大而增大,冻融风化和降雨增多导致沉积物粒度增大,使磁化率升高;但温暖适宜时期,磁化率受物源供给量的减小而减小。磁化率、粒度和色度三指标综合反映出研究区早更新世寒冷干燥→中更新世冷湿—暖湿—冷湿→晚更新世寒冷较湿润的古气候环境演化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较沉积学概念体系的厘定与重构
方石, 赵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480-499.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365
摘要 ( 705 )   [HTML] ( ) PDF(3999KB) ( 321 )  
近代沉积学的诸多进步都是由比较沉积学推动的,它对沉积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其被广泛应用于相模式的推断和沉积相带、储层及其非均质性的预测。比较沉积学是利用比较对象所选变量的时空展布建立模型,再利用模型推断预测被比较对象因变量时空展布的沉积学分支学科。它是根据比较沉积学类比原则,在自生旋回、他生旋回识别的基础上开展的或然性推理。完整的比较沉积学工作过程必然存在2个步骤——比较建模和推断预测。其研究方法包括相模式分析法、几何形态分析法、沉积物载荷分散体系分析法和模拟重构法4种,这些方法多与层序地层学方法联合使用。本文根据比较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了历年来的典型成果。未来比较沉积学将开展更多与边界条件有关的研究、多尺度统一解释的研究,进一步加强量化,提高预测精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台区始新世平湖组风暴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何玉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500-508.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98
摘要 ( 862 )   [HTML] ( ) PDF(15590KB) ( 236 )  
风暴岩对于古地理和古环境具有良好的指相意义。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台区始新世平湖组发育典型的风暴岩。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发育的风暴沉积标志主要有冲刷-充填构造、风暴撕扯构造和丘状-洼状交错层理构造等。根据风暴岩垂向上的组合特征及沉积构造差异,识别出了近源和远源两种风暴沉积类型,分别指示了不同的沉积背景:近源风暴岩表现为不完整的风暴岩垂向沉积序列,呈风暴砾屑层段(A)+泥岩段(E)叠加,为潮坪潮下带沉积;远源风暴岩具完整和不完整的风暴岩垂向沉积序列,以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丘状(洼状)层理段(D)叠加为特征,属浅海陆棚沉积。风暴层序自下而上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潮坪,风暴岩的分布差异表明形成环境向上变浅的沉积特征。该发现为本区古环境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碳酸盐胶结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
陈秀艳, 王剑, 张立平, 马德波, 周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509-51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69
摘要 ( 917 )   [HTML] ( ) PDF(15048KB) ( 215 )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东河砂岩是我国典型的深埋海相碎屑岩优质储层,储集砂体物性好,但受碳酸盐胶结物影响导致非均质性较强。为了更准确地预测优质储层发育带,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大量薄片鉴定及碳氧同位素和阴极发光资料分析,对哈拉哈塘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碳酸盐胶结物宏观及微观沉积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前滨及上临滨相带砂岩含油性较好,不含油的含碳酸盐胶结物砂层主要有Ⅰ类生物潜穴型、Ⅱ类层理纹层型、Ⅲ类薄层灰质砂岩型和Ⅳ类钙质砂岩团块型4种岩性组合;碳酸盐胶结物主要类型为方解石,其次为铁方解石,主要填充在溶蚀粒间孔及碎屑颗粒粒内溶孔中。东河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有机酸脱羧成因,常见于Ⅱ、Ⅲ类岩性组合;少量生物成因及沉积暴露成因,主要见于Ⅰ类和Ⅳ类岩性组合。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δ13C较高的关键原因是东侧轮南低凸起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侵蚀溶蚀供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北部上二叠统林西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张健, 张海华, 陈树旺, 郑月娟, 张德军, 苏飞, 黄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518-53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74
摘要 ( 727 )   [HTML] ( ) PDF(5448KB) ( 219 )  
为探讨松辽盆地北部林西组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对该区黑富地1井所钻遇的上二叠统林西组暗色泥质板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主量元素平均质量分数SiO2为65.05%、Al2O3为17.23%、CaO为2.58%、Na2O为2.84%、K2O为3.29%,K2O/Na2O值为0.20~3.48,A12O3/(CaO+Na2O)值为0.41~8.01;稀土元素w(∑REE)值介于80.68×10-6~215.59×10-6之间,平均值为173.41×10-6δEu值介于0.61~0.88之间,平均值为0.70,表现为Eu的负异常,δCe值介于0.91×10-6~1.01×10-6之间,为微弱的Ce负异常,LREE富集,HREE亏损;微量元素以亏损Nb、Ta、Sr,相对富集Rb、Ba、La、Ce、Pb、Nd、Sm为特征。样品元素分析和物源w(TiO2)-w(Ni)、La/Th-w(Hf)等判别图解表明,林西组沉积物源具有多样性,主要来源于上地壳长英质物源,还有少量来自中、基性岩火成岩物源区。样品微量元素标准化蛛网图,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K2O/Na2O-w(SiO2)、Th-Co-Zr/10、F2-F1构造背景判别图及地球化学参数对比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林西组物源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可能形成于靠近大陆岛弧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林西组应形成于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环境,水体由半咸水逐渐转变为淡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东南地区五女峰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陈会军, 于宏斌, 马永非, 陈井胜, 钱程, 刘世伟, 崔天日, 钟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531-541.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39
摘要 ( 638 )   [HTML] ( ) PDF(13310KB) ( 353 )  
五女峰岩体位于通化地区集安市,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鸭绿江—图们江断裂北侧,其岩性为碱长花岗岩。为确定其侵位时代和探讨大地构造环境,对五女峰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加权平均年龄为(110.50±1.60) Ma,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岩体具有高硅、富碱、富铝和低钛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0.98~1.00,为准过铝质岩石;固结指数(IS)为0.80~3.20,反映了该岩体经历了高程度分异演化作用;δEu为0.05~0.37,具较强的Eu亏损,LREE/HREE和(La/Yb)N值分别为7.13~24.68和7.01~39.20,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且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点。五女峰岩体呈现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Rb、K、Th、U,略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 Nd、Sm、Zr、Hf,以及明显亏损P和Ti的特征。综合岩石矿物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五女峰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体制环境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汤原断陷古近系剥蚀量恢复及原型盆地构造格局
吴景峰, 蒙启安, 付晓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542-552.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104
摘要 ( 665 )   [HTML] ( ) PDF(8717KB) ( 291 )  
汤原断陷构造复杂,后期改造强烈,原型盆地认识不清,导致原始沉积沉降中心不明确,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展。本文从剥蚀量计算入手,分别采用镜质体反射率(Ro)法和地层趋势法,对宝泉岭组、达连河组及新安村组的地层剥蚀量进行计算,结合地震及构造特征,并利用地质建模技术恢复了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形态,通过计算恢复认为:新安村组时期,原始厚度最厚发育在东部边界断裂下降盘,沉积沉降中心被断陷中部低凸起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此时期沉积沉降中心位于断陷东部边界断裂中段;达连河组时期,早期的两个沉积沉降中心逐渐合并为一个,断陷西部、南部出现规模较小的沉降带,最厚处依然位于东部断裂带下降盘,而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至东部边界断裂北段;宝泉岭组时期,早期的两个沉积沉降中心完全合并为一个,断陷西部的沉降带规模扩大,形成一东一西的两个主要沉积沉降中心,沉积沉降中心由一个变为两个。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原型盆地格局形态及不同时期沉积沉降中心分布及迁移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土形成与演化研究现状
张新荣, 焦洁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553-568.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62
摘要 ( 1418 )   [HTML] ( ) PDF(11279KB) ( 873 )  
分布于全球中高纬度的黑土因性状好、肥力高,对全球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自19世纪以来,世界黑土形成与演化研究蓬勃发展,然而不同地区黑土的定义、特征、分类和研究程度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土生产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碍于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系统整理了全球黑土研究,分析了黑土的定义、特征、分类、形成与演化特点,探讨了黑土形成与演化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广义的黑土主要包括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棕壤等,其形成主要由气候、地形地貌、植被、成土母质和水文五大自然因素控制,各种因素使黑土在性质上发生分异,形成不同的黑土类型,土壤性质呈现出一定差异和规律特征;目前学者们利用地球化学分析、孢粉分析、粒度分析等实验方法对黑土形成环境进行反演模拟,利用模型构建、光谱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图像解译及联网动态监测等先进科学手段对黑土退化进行模型预测,为保护黑土地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开发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富油凹陷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成因及油气勘探意义
蒙启安, 李军辉, 李跃, 邹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569-578.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317
摘要 ( 724 )   [HTML] ( ) PDF(13643KB) ( 296 )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富油凹陷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和南屯组广泛发育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并已于其中获得了工业突破,但对其成因机制认识不清。在岩心、薄片、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及周边地区的火山事件分析,认为中部富油凹陷发育的高含凝灰质碎屑岩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凝灰质砂岩、凝灰质泥岩、凝灰岩和沉凝灰岩。不同时期、不同凹陷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发育特点各异,整体来看从铜钵庙组到南屯组储层中的凝灰质含量越来越低,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铜钵庙组和南一段沉积时期。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中的火山物质并非来源于自身断陷期发生的基性火山活动,而是来自于大兴安岭地区大规模的酸性火山喷发事件。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的成因机制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同沉积期火山灰直接空降入湖型;另一种是同沉积期火山灰先沉降至陆上经河流搬运后再沉积的水携型。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中的火山碎屑物质受有机酸作用易于溶蚀,次生孔隙发育,为深部油气成藏提供了有效储层空间,并且火山喷发活动对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井震联合建模技术在萨尔图油田B1DD区块的应用及其效果
刘金平, 杨懋新, 邵英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579-588.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00003
摘要 ( 465 )   [HTML] ( ) PDF(23350KB) ( 187 )  
为解决以往油藏描述工作单孔资料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明显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了一套井震联合地质建模的方法:首先以地震精细解释的层位数据和断层数据为约束,结合测井资料建立构造模型;然后采用地震反演体的概率面在平面上作为约束,纵向上在测井曲线上分类统计各微相的概率分布曲线,在变差函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模拟出储层微相的空间展布,建立沉积相模型;最后采用相控技术和地质统计学理论,分析参数区域化变量的特征,建立储层属性模型。在大庆萨尔图油田的B1DD区块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井震资料的联合应用揭示了大量的小断层,使断点组合率提高了15%,大于2 m的砂岩预测符合率达到90%以上,提高了井间断层和砂岩的预测精度,进而提高了地质模型、尤其是井间模型的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拉克哈法亚油田高压盐膏层安全钻井技术
谢春来, 王照阳, 仇越, 勾广洲, 高军飞, 尹光, 吴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589-59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00021
摘要 ( 758 )   [HTML] ( ) PDF(5814KB) ( 311 )  
盐膏层钻井是当前钻井技术的难题之一,钻井施工中存在盐膏层及软泥岩层安全钻进难度大、井身质量控制困难和卡钻几率较大等问题。本文针对伊拉克哈法亚油田的地层条件:改变了盐膏层段套管坐封点,使套管漏封漏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将定向轨迹井斜角由71.29°优化为29.48°,避开了易形成岩屑床井段,有效控制定向段卡钻,提高施工效率23%;确定哈法亚油田软泥岩缩径周期为48 h左右。根据缩径规律开展钻井,有效减少了钻头泥包和泥环的形成。确定了依据石膏岩、盐岩含量变化控制饱和盐水钻井液密度的原则,形成了控制饱和盐水钻井液黏度的现场维护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肇源地区薄砂体精细刻画及水平井轨迹设计
陈守田, 吴玉金, 付喜春, 张文龙, 安朝晖, 丛培泓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598-60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00012
摘要 ( 775 )   [HTML] ( ) PDF(26374KB) ( 207 )  
松辽盆地扶余油层砂体厚度薄、分布不稳定、横向变化大,精确识别和刻画单层砂体的空间分布,合理有效设计水平井钻进轨迹,是确保水平井有效开发的关键。利用叠前相控反演,采用加密等时格架约束多次反演和滑动门槛值,进行薄砂体精细刻画。针对本区扶余油层砂体特点,本文综合构造断裂特征、精细刻画薄砂体展布特征以及利用参考井确定钻遇砂体及其含油气性设计水平井轨迹,使水平井砂岩钻遇率达到99.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煤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应力响应研究与动态预测——以保德和韩城区块为例
侯伟, 赵天天, 张雷, 熊先钺, 许浩, 巢海燕, 张伟, 王伟, 张慧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608-616.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52
摘要 ( 499 )   [HTML] ( ) PDF(4604KB) ( 269 )  
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储层应力的变化对束缚水饱和度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不同煤阶煤储层的煤样进行覆压低场核磁共振系列实验,采用谱图形态经验判定法对核磁T2截止值进行标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煤阶储层束缚水饱和度随应力的变化规律,并对保德和韩城区块的束缚水饱和度开展了动态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束缚水饱和度具有较强的应力敏感性,并且在有效应力增加初期变化最为强烈;由于孔隙结构的差异,这种应力敏感性在保德区块表现得更为强烈。动态预测结果表明:由于保德区块储层埋深变化范围较小,其初始束缚水饱和度受埋深影响的总变化量小于韩城区块;埋深较浅的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在开发过程中的应力敏感性更强,但开发过程进行到末期后,束缚水饱和度总的增加幅度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气井产出剖面测试技术及应用
张雷, 樊洪波, 侯伟, 张伟, 郝帅, 孙晓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617-626.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70
摘要 ( 669 )   [HTML] ( ) PDF(4892KB) ( 214 )  
现有常规油气井产出剖面测试方法在煤层气井中适应性较差,测试范围和测量工艺等存在局限性,施工成功率低。因此,本文对煤层气井产出剖面测试技术进行了整体的系统化设计和研发。通过紧凑的结构设计、高度集成,研发了一套可同时进行温度、压力、磁性定位、热式流量、探针持气率、微波持气、涡轮流量和超声流量等多参数测量的煤层气井测井仪,并研制了一套一次下井可进行多种测试技术测量的煤层气井产出剖面测试技术。同时提高了测试仪器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开发了多任务多窗口的便携地面系统操作,并研制新型偏心测试井口应用于煤层气井,实现修井作业时不间断连续测试。该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石楼北区块3口煤层气井进行了现场试验,取得精确、连续的测试数据。测试结果显示,石楼北区块8#+9#煤层为主力产气、产水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气水分布及产水控制因素分析
林孟雄, 刘立, 张一果, 常森, 夏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627-63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316
摘要 ( 770 )   [HTML] ( ) PDF(6901KB) ( 278 )  
针对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气藏高效持续开发急需解决的气水分布及产水控制因素问题,通过苏里格气田东二区气藏地质和生产动态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认识:地质构造和生烃强度控制本区气水分布的宏观格局,高产气井绝大多数发育在近烃源岩的低洼部位或微幅构造上;储层物性参数对气水分布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物性好的砂体毛细管阻力小,天然气更易于驱替储集条件好的砂岩储层中的地层水形成气层,研究区气层孔隙度介于7%~14%之间,渗透率为(0.50~2.00)×10-3 μm2;泥岩隔层等因素造成气水分布的复杂化,随着下伏山1段泥岩隔层厚度的增大,对应区域盒8段日产气量减小,日产水量增加;致密砂岩气藏产能受开发方式的影响很大,在气藏合理配产过程中,需要考虑压敏及速敏效应的影响:投产时间越长、配产及生产压差越大,气井出水速率越快,出水量越大。采用水平井开发,可增加气井的泄流面积、减小生产压差、提高产能、降低水气比,可以实现延长无水或低水采气期,从而提高采收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南部火山岩储层特征
苗长盛, 徐文, 刘玉虎, 谢荣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635-64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53
摘要 ( 717 )   [HTML] ( ) PDF(22583KB) ( 207 )  
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火山岩分布广泛,随着近年长岭南部中基性火山岩勘探获得突破,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再次成为热点。针对火山岩储层纵向多期次、横向多相带、非均值性强的特点,以松南多年勘探实践资料为基础,结合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CT扫描等多种方法,从宏观、微观多尺度识别了火山岩储层3类12种有效储集空间类型,明确了"孔隙+溶蚀"和"孔隙+缝网"复合型储集空间的大规模发育是火山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总结了火山机构-岩相类型、所处构造位置、暴露时间和到生烃灶距离对火山岩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系凝析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徐进军, 李宁, 金强, 刘吉华, 楼达, 滕建成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644-652.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67
摘要 ( 850 )   [HTML] ( ) PDF(3667KB) ( 289 )  
深层油气勘探是未来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领域。渤海湾盆地下伏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自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以来,一直是深层油气领域研究的热点。黄骅坳陷新部署的QG8井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和YG1井二叠系砂岩储层获高产凝析油气流,其来源判别问题是深层油气勘探的关键。针对QG8、YG1井凝析油气开展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研究表明:两口井的凝析油均为低黏度、低密度的典型轻质原油,具有姥鲛烷优势(Pr/Ph>2.8),QG8井凝析油饱和烃δ13C为-29.1‰、芳烃δ13C为-26.8‰;天然气δ13C1偏重,介于-39.7‰~-36.4‰之间,干燥系数大于0.8,重烃可达16.2%,为偏干湿气。QG8与YG1井凝析油特征与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饱和烃δ13C为-29.26‰~-26.87‰,芳烃δ13C为-26.62‰~-24.15‰)及KG4井原油物性(0.757 1~0.840 2 g/cm3)相近,天然气特征则相似于济阳坳陷GBG1井的煤成气(δ13C1为-43‰~-35‰),表明高产的凝析油气来自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证实渤海湾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煤系具有生烃潜力和油气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垦利L油田古近系沙三上段优质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赵汉卿, 陈晓明, 李超, 吴穹螈, 王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653-661.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264
摘要 ( 754 )   [HTML] ( ) PDF(12007KB) ( 381 )  
为明确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垦利L油田古近系沙三上段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孔渗测试、地层测试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沉积体系等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沙三上段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并在油田注水开发中开展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上段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8.9%,平均渗透率为762.7×10-3 μm2,属于高孔高渗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可见次生粒间孔和铸模孔,微裂缝发育;微裂缝平均宽度为180 μm,微裂缝的存在提供了高效渗流通道,使地层孔渗测试结果明显优于岩心测试数据;优质储层的分布主要受体系域、断裂活动和埋藏作用的影响,水进体系域厚层净砂岩是形成优质储层的物质基础,微裂缝发育提高了渗流能力,快速埋藏减缓了储层孔隙水的排出和储层物性的降低。根据优质储层发育特征及生产动态资料,优化水井分层配注,降低平面及纵向上水驱不均,实现了油田均衡驱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压力体系与有机孔发育关系
高玉巧, 蔡潇, 何希鹏, 吴艳艳, 丁安徐, 高和群, 张培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2):  662-67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130
摘要 ( 591 )   [HTML] ( ) PDF(17689KB) ( 206 )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是中国常压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为了厘清渝东南地区页岩气富集规律、优选水平井穿层层段及指导多层系立体开发建设,本文基于扫描电镜的图像定量表征技术,结合三轴力学、液氮吸附等实验分析结果,研究了页岩压力体系与有机孔的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下部①—②小层有机孔孔径小(1~30 nm),孔隙发育的密集程度高(55.55~808.03个/μm2);其上部③—⑤小层有机孔孔径变大(30~50 nm),孔隙发育的密集程度低(47.31~466.42个/μm2);压力系数与有机孔圆度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基于液氮吸附实验的孔隙体积分形维数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内流体压力的增加,能够对孔隙进行更好的支撑作用,保证孔隙不会因为上覆地层压力而造成变形,使得孔隙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因此,有机孔发育差异是上覆地层压力和孔隙内流体压力共同造成的结果。对于常压区,上覆地层的压力对孔隙发育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对于超压区,孔隙内流体压力的增加会减缓孔隙的变形和消失。三轴力学实验表明,①小层上部观音桥段的存在使得岩石的抗压强度变大,由此在纵向上形成一种压力隔断,引起了上下压力系数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亚压力体系,从而导致了孔隙发育特征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