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主 任:邱殿明
编 辑:蒋 函 王晓丽
    刘 莉 刘宇轩
电 话:0431-88502374
    13756165364
E-mail:xuebao1956@jlu.edu.cn
地 址: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邮编:130026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 jdxbdxb
随时查询稿件状态
获取最新学术动态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滇西兰坪盆地中-新生代蒸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张治波, 朱志军, 王文锋, 徐颖, 李丽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2): 356-379.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221
摘要734)      PDF(pc) (3033KB)(362)    收藏
兰坪盆地蒸发岩极为发育,且与贱金属矿关系密切。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兰坪盆地三叠系三合洞组和古近系云龙组的石膏、灰岩和膏泥共计49件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石膏和灰岩地球化学特征相近,而它们与膏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石膏和灰岩的稀土配分模式曲线相对比较平缓且混乱,不同的是石膏Eu的正负异常均有出现,而灰岩仅出现Eu的负异常;石膏和灰岩微量元素的Sr/Ba、Sr/Cu、V/Cr、V/(V+Cr)、Ni/Co、U/Th和δU的特征值类似,但与膏泥明显不同;膏泥的稀土元素显示Eu负异常明显"V"字形右倾的配分模式,相对于石膏和灰岩比较陡峭。上述表明石膏和灰岩形成于气候干热的咸水-缺氧的还原环境中,不同的是它们的物质来源不同:石膏的盐源有深部卤水参与;而灰岩则无深部卤水参与;膏泥形成于气候温湿的半咸水-淡水-富氧的氧化环境,其物质来源却与灰岩类似,可能是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的地下水水位预测
闫佰忠, 孙剑, 王昕洲, 韩娜, 刘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50 (1): 208-216.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90055
摘要1032)      PDF(pc) (1361KB)(694)    收藏
为解决以往模型未考虑地下水位相关影响因素的问题,探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在地下水位预测中的应用,利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采用多变量输入的方式,构建了基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的地下水水位预测模型。以泰安市岱岳区J1号监测井为例,采用2001-2014年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与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利用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对2015-2016年地下水位进行预测,并与单变量LSTM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以相关影响变量为输入的BP神经网络无法考虑时序变化规律,预测均方根误差最大,为2.399 3;以地下水位为变量输入的单变量LSTM神经网络仅能根据时序变化作出相应预测,无法考虑相关变量影响,预测均方根误差为2.102 2;基于多变量输入的LSTM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显著高于单变量LSTM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预测均方根误差最小,仅为1.919 1。总体上,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地下水位预测模型仅在某些峰值处误差较大,但总体预测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沉积学粒度分析方法综述
袁红旗, 王蕾, 于英华, 张冬杰, 许凤鸣, 刘海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2): 380-39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055
摘要990)      PDF(pc) (1548KB)(909)    收藏
文章回顾了粒度分析的历史,总结了常用的粒径类型,介绍了粒度标准和目前沉积学中常用的5种粒度分析方法,并对其中的沉降法、场干扰分析法、图像法作了详细的分类说明。此外,对每一种粒度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测定原理以及其存在的优缺点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直接测量法简单易行,但精度较差;筛析法较为普遍,但只限于松散或弱胶结沉积物,且不能反映颗粒形状;沉降法适用于松散样、弱胶结样和液体样的分析,可对细砂、粉砂或泥等细粒沉积物进行测量;场干扰法主要依据碎屑颗粒的衍射、散射及电压脉冲响应进行,固体样和液体样均可,精度高,适用性广;图像法手段多样,简单直观,操作性强。总体上,未来的几十年内,粒度分析方法仍将是新旧技术并存,多种方法共用的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浅谈中国大陆东缘中生代地质演化与泛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关系
杨海斌, 田小波, 白志明, 张中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 (3): 781-79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603114
摘要510)      PDF(pc) (4946KB)(541)    收藏

本文旨在厘清中生代中国东缘受泛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下,其可能形成的地质记录的时空分布与泛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关系。前者主要从岩浆、构造、沉积盆地的时空演化等角度出发,后者的运动学参数集中在俯冲角度、速度、方向等维度。结果显示:俯冲角度、速度以及方向的改变都有可能形成与之对应的地质事件;但是中国东缘(东北、华北和华南)区域地质记录间的差异也表明,即使都可能遭受俯冲作用,由于个体特殊的构造背景,最终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我们对于中国东缘中、新生代的这一特殊构造现象进行了讨论,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三联点力学稳定性分析结果认为,在华北和华南碰撞拼合后,中国大陆东缘可能存在TTT、TTR或者TFT的三联点,而不是简单的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另外,中国华南早、中侏罗世近东西向岩浆岩的形成可能与法拉隆板块和伊泽奈岐板块洋中脊俯冲有关;晚侏罗-早白垩世的板片后撤由NWW向的伊泽奈岐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洋中脊扩张作用所致;而华北克拉通东部记录侏罗纪伊泽奈岐板块俯冲的证据不足,可能并没有发生板块俯冲作用,表现为板块运动与作为中国东部最为薄弱地区的郯庐断裂带的强烈耦合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水箱-管道系统溶质运移实验研究及其岩溶水文地质意义
赵小二, 常勇, 彭伏, 吴吉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 (4): 1219-1228.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704202
摘要491)      PDF(pc) (1494KB)(548)    收藏
为了研究岩溶管道中溶潭对溶质运移的影响,在实验室内构建水箱-管道系统,在不同管道结构和水流条件下进行定量示踪实验并得到相应的穿透曲线(BTCs);采用Qtracer2软件分析溶质运移参数,采用滞后系数R分析实验结果与一维经典对流弥散方程解析解之间的差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水箱数量的增加,示踪剂(NaCl)峰值质量浓度逐渐降低,弥散系数和弥散度逐渐增加,穿透曲线拖尾逐渐增长,表明水箱的瞬态存储使溶质运移滞后;与不对称水箱相比,对称水箱BTC拖尾较长;峰现时间随着不对称水箱数量的增多明显滞后;出口流量增加时,弥散度减小,BTC拖尾变短。一维经典对流弥散方程解析解仅对单管道最大流量条件下的BTC拟合较好,对流量较小的单管道和水箱-管道系统的BTC拟合较差,需研究适用的模型解释其拖尾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方法理论框架
叶天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7. 吴江盛泽地区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骆祖江, 宁迪, 杜菁菁, 陆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2): 514-525.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072
摘要490)      PDF(pc) (1787KB)(427)    收藏
为了准确分析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为吴江盛泽地区科学防控地面沉降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比奥固结和地下水渗流理论,建立了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三维全耦合有限元数值模型,分别模拟预测了在建筑荷载单独作用、地下水开采单独作用及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叠加作用三种情况下,2015-09-01-2030-08-31盛泽地区逐年地面沉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建筑荷载对盛泽地区地面沉降的影响大于地下水开采。第Ⅰ黏性土弱含水层和第I承压含水层分别为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单独作用下的主压缩层,单层压缩量占比分别为43.04%和54.06%;第Ⅰ承压含水层及其上覆第Ⅰ黏性土弱含水层是二者叠加作用引发土体变形的主压缩层,其压缩量之和占总压缩量的71.30%。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单独作用下引发的地面沉降量的线性叠加之和大于二者叠加作用下引发的地面沉降量,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叠加作用引发的地面沉降具有耦合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金沙江深切河谷百胜滑坡演化过程及成因机制
白永健, 王运生, 葛华, 倪化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6): 1680-1688.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200
摘要1086)      PDF(pc) (1902KB)(385)    收藏
受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作用和末次冰期暖湿气候的影响,金沙江深切成谷,高山峡谷区发育大量的大型滑坡,在降雨和河(库)水升降等作用下复活。为了分析降雨型深切河谷的斜坡稳定性机制,以百胜滑坡为例,采用地面调查和地质力学分析方法,对滑坡的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地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滑坡形成及复活演化过程可分为原始斜坡、岩体卸荷劣化、挤压塑性流变、降雨诱发失稳、滑体解体压密蠕滑、局部复活等6个阶段。在深切河谷的形成过程中,斜坡岩体在卸荷拉裂、后期水弱化和泥化等多种耦合作用下由稳态逐步演化至失稳。计算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12,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及库水位涨落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0.98,失稳破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与大洋多金属结核对比
殷征欣, 王海峰, 韩金生, 吕修亚, 沈泽中, 陈静, 贺惠忠, 谢安远, 关瑶, 董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1): 261-27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133
摘要578)      PDF(pc) (1489KB)(689)    收藏
本文通过系统对比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研究了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的成矿特征,结果表明:南海边缘海结核的矿物组成与大洋结核相似,均主要由锰相矿物和铁相矿物组成,其中锰相矿物主要为水羟锰矿和钡镁锰矿,铁相矿物主要以无定型铁氧化/氢氧化物形式存在,另外南海边缘海结核中含有大量硅酸盐矿物,表明在南海结核成矿过程中受到大量的陆源碎屑矿物混杂;相对于大洋主要经济成矿区的多金属结核,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中主要的经济元素如Mn、Cu、Co、Ni和Zn质量分数较低,而亲陆源性元素如Fe、Ti、P、Nb、Pb、Rb、Sc、Ta、Sr、Th和REY(REE和Y)等质量分数较高;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REE配分模式显示其为水成成因,并呈现更低的Mn/Fe值;同时南海边缘海结核也具有较快的平均生长速率及较高的δCe正异常,表明其生长在更为氧化的海水环境。虽然较快的沉积物沉积速率和动荡的海水环境影响了南海边缘海结核的成矿,但大量陆源物质进入海洋也为南海边缘海结核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便于南海边缘海结核的快速生长成矿。南海边缘海结核富集有Fe、Ti、Pb、Rb、Th和REY等金属元素,同样可以作为极具潜力的海洋矿产资源。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具有其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大洋多金属结核存在着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孔隙衬里绿泥石的成因及对储层性能的影响
田建锋,喻建,张庆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1. 基于决策树特征提取的支持向量机在岩性分类中的应用
韩启迪, 张小桐, 申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2): 611-62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016
摘要473)      PDF(pc) (1792KB)(411)    收藏
由于支持向量机属于黑箱模型,因此在进行模型学习时无法直接对特征进行选择,而决策树模型在递归创建的过程中自身具有一定的特征选择能力。针对岩性分类问题,本文将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结合,通过决策树的建立,在考虑特征重要性的前提下,利用树节点的高度对特征进行提取,并将具有更高分类能力的特征送入支持向量机进行岩性分类。结果表明:通过决策树的特征提取,减少了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输入特征,从而有效控制了模型的复杂度,使得模型更加稳定并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测试集精度能够提升10%以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高温高压下CO2在水中溶解度实验及理论模型
侯大力, 罗平亚, 王长权, 孙雷, 汤勇, 潘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 (2): 564-572.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502205
摘要805)      PDF(pc) (1603KB)(1389)    收藏

利用自行研制的高温高压反应釜,在不同温度、压力和矿化度条件下测试CO2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一定的条件下,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压力一定的条件下,CO2在水中溶解度的主要变化趋势为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温度大于100℃、压力在22 MPa左右时,CO2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将发生异常,出现低压(小于22 MPa)时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压(大于22 MPa)时随温度的增加而略微升高;在温度压力都一定的条件下,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在新测得的实验数据和已有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修正PR-HV状态方程中的参数,建立了一个能够精确计算CO2在水中溶解度的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其他模型对比。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精度最高,平均相对误差仅为2.6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磁电法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翁爱华, 李斯睿, 杨悦, 李大俊, 李建平, 李世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 (6): 1838-185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706301
摘要698)      PDF(pc) (1665KB)(648)    收藏
磁电法作为一类特点明显的电磁勘探方法在外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已经有了成熟的应用,但是该类方法在我国应用研究较少,甚至不为众人所知。本文从数据采集与分析、正反演技术以及应用现状3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磁电法的技术原理和发展现状;总结了磁电法的优缺点及适用的条件,对于我国未来磁电法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综述表明:1)目前地面数据采集为中梯方式,可以借鉴其他应用成熟的电磁法观测方式;2)磁电法从静电场理论出发无法得到绝对电导率,可以尝试频率域理论;3)地面数据的深度分辨能力需要提高,可以通过多源多分量三维反演来提高反演的准确性;4)建议在国内将磁电法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井中、海洋以及环境和工程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非洲中南部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及找矿潜力分析
任军平, 王杰, 刘晓阳, 贺福清, 何胜飞, 左立波, 许康康, 龚鹏辉, 孙凯, 刘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 (4): 1083-110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704110
摘要533)      PDF(pc) (2375KB)(802)    收藏
非洲中南部地区的铜资源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刚果(金) 和南非等12个国家,笔者根据非洲陆壳的形成、后期新元古代泛非运动及古生代—新生代的沉积作用等影响,将除非洲大陆西北缘,从摩洛哥到突尼斯的阿特拉斯山脉以外的非洲大陆划分为Ⅰ级构造单元;以新元古代泛非运动作为标志将非洲陆块划分为西非克拉通、东北非克拉通、中非克拉通、南非克拉通和泛非构造带5个Ⅱ级构造单元;将中南部非洲地区划分为28个Ⅲ级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笔者将非洲大陆划分为Ⅰ级成矿域,中南部非洲划分为南非克拉通金-铁-锰-铬-镍-铀-金刚石成矿省、中非克拉通金-铜-铁-钨-锡-铌-钽-金刚石成矿省和泛非构造带成矿省3个Ⅱ级成矿省及32个Ⅲ级成矿区(带),其中12个成矿区(带)与铜矿床有关。从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方面对主要成矿区(带)中代表性的沉积变质-改造型铜钴矿床、与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有关的铜镍矿床、与绿岩带有关的铜矿床、与碳酸岩体有关的铜矿床和与灰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缺乏重点地区物化探资料的条件下,笔者根据非洲中南部铜资源分布的国家、构造单元的划分、成矿区(带)的划分及代表性矿床特征,将非洲中南部地区初步划分为5个铜多金属矿找矿潜力区,并进行了初步的找矿潜力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浅水域可控源海洋电磁测量中空气波的渐近表达与波场分离方法
沈金松, 汪轩, 魏帅帅, 李曼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 (1): 282-292.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501302
摘要428)      PDF(pc) (1749KB)(294)    收藏

可控源海洋电磁(MCSEM)勘探中空气波对海底电磁响应的影响已为业界所重视, 它是由水平电偶极子源发射的电磁信号沿空气-海水界面传播与来自海底地层的有效信号相互作用产生的。在浅水域勘探时, 空气波淹没来自地层的有效信号, 使浅水域MCSEM实现油气层识别产生困难。基于层状介质模型, 采用电磁场的模式分解理论导出了半空间电阻率模型的空气波表达式, 利用该式将空气波在海水层的传播近似用海水-空气界面与海底地层之间的多次鸣震表达。结合源和接收器两边电磁场的传播特征, 导出了有限水深时空气波近似关系, 用于近似模拟空气波响应。为了对比不同方法压制空气波的效果, 基于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的分解方法, 获得了含油气高阻储层上上行波的异常幅度增大数倍的结果, 显示了波场分解方法压制空气波的良好效果。最后, 利用不含油气层的背景模型和含油气储层模型电磁响应的数值模拟结果, 比较空气波渐近表达和波场分离2种空气波压制方法可知:对于水平层状模型后者效果更好;前者可适用于崎岖海底地层的数据处理, 后者只适用于水平海底地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Ⅰ):碰撞型造山
李三忠, 杨朝, 赵淑娟, 李玺瑶, 郭玲莉, 余珊, 刘鑫, 索艳慧, 兰浩圆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 (4): 945-96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604101
摘要760)      PDF(pc) (9350KB)(992)    收藏

自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以来,早古生代是板块构造运动活跃时期,具有板块运动速度较快、构造格局不稳定、块体之间相互作用复杂多变等特征,造山带演化极其复杂,导致全球早古生代古大陆重建现今仍较模糊。特别是,早古生代末450~400 Ma存在全球性准同时的造山运动,已经出现俯冲增生、碰撞、陆内3种类型的全球尺度造山带。本文侧重论述全球早古生代碰撞类型造山带的特征,总结典型碰撞造山带最新的年代学、变质、变形和岩浆作用特征及其时空分布。早古生代全球碰撞型造山带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泛非造山带和北半球的加里东期造山带,分别与南方冈瓦纳大陆和北方劳俄古陆的初步集结密切相关,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主要体现在大陆块之间的碰撞作用为特征。这些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具有近似的碰撞年龄,大致相同的演化过程。其中,南方大陆主体碰撞完成于540 Ma,而北方大陆主体集结完成于420 Ma,从全球构造意义上可能意味着全球一个420~400 Ma的超大陆初步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板裂千枚岩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质
周阳, 苏生瑞, 李鹏, 马洪生, 张晓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2): 504-51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70166
摘要994)      PDF(pc) (1900KB)(358)    收藏
为了研究板裂千枚岩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质,以汶川-马尔康高速公路沿线典型的板裂千枚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X衍射,薄片鉴定和单轴、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1)板裂千枚岩微观结构和矿物成分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脆、塑性变形和裂隙,结构稳定性差;2)板裂千枚岩的各向异性明显,结构面夹角从0°到90°,板裂千枚岩的弹性模量、抗压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先减小后增大,呈V型分布规律;3)板裂千枚岩的破裂模式与结构面夹角和围压的大小密切相关,其破裂模式共有顺结构面的张拉劈裂破坏、顺结构面的剪切滑移破坏、Y型张拉-剪切复合破坏、顺结构面和贯穿结构面的复合张剪破坏、贯穿结构面的剪切破坏5种类型;4)随着围压的增大,不同结构面夹角试样的强度、变形参数和破裂模式的各向异性逐渐减弱;5)最大主应力与结构面的组合方式控制着岩石的破裂模式和力学性质,这是板裂板裂千枚岩显示各向异性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光学遥感影像道路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林雨准, 刘智, 王淑香, 芮杰, 金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54 (3): 1068-108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30078
摘要49)      PDF(pc) (5890KB)(45)    收藏
随着光学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的提升和获取渠道的丰富,利用光学遥感影像实现地物智能解译已成为高效的技术路径。由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以及道路信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需求,基于CNN的道路提取方法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基于CNN的道路提取方法从基于形状特征的改进、基于连通性的改进、基于多尺度特征的改进和基于提取策略的改进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描述典型道路遮挡案例,并利用经典CNN从样本标签的局限性层面对当前的技术难点进行分析与验证,最后从多源数据协同、样本库建设、弱监督模型和域适应学习四个方面对遥感影像道路提取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和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知识图谱与随机森林的落叶松毛虫害遥感识别
王明常, 丁文, 赵竞争, 吴琳琳, 王凤艳, 纪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3, 53 (6): 2006-201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30279
摘要1618)      PDF(pc) (5433KB)(133)    收藏
落叶松毛虫害的大规模爆发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和经济的严重损失,快速、准确地对落叶松毛虫害发生区域进行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对与森林虫害相关的敏感特征进行筛选,并综合利用多源数据,分别构建3种不同数据组合的随机森林模型,对研究区内落叶松毛虫害发生区进行遥感识别。结果表明:1)依据图谱构建流程可以实现知识图谱构建及筛选,本研究实现了构建森林虫害遥感识别特征图谱,并筛选了中国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害的遥感识别特征;2)知识图谱与遥感技术手段相结合,能够为构建虫害识别模型提供有效特征;3)与单一数据源相比,基于多源数据的落叶松毛虫害识别效果更好,本研究综合使用Sentinel-1A、Sentinel-2A和地形数据的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2.78%,0.876 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增压式真空预压处理软基的加固机理
沈宇鹏, 冯瑞玲, 余江, 刘辉
J4    2012, 42 (3): 792-797.  
摘要518)      PDF(pc) (208KB)(760)    收藏

常规的真空预压往往由于竖向排水板堵塞引起排水固结效果差、工期长。对此,笔者采用增压式真空预压处理某一站场软土地基弥补上述不足。通过分析对比增压式和常规真空预压处理方式下地基在加固期内的沉降、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评价增压条件下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增压式真空预压三、四区地表沉降量明显大于常规处理的一区,且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也快于一区;而1.0 m间距的三区产生的预压沉降量较1.2 m间距的四区增加约30%;增压式真空预压利用增压管的增压作用能加速软基排水过程并改良排水板易淤积的不良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伊拉克哈勒法耶油田Mishrif组滩相储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王昱翔, 周文, 郭睿, 伏美燕, 沈忠民, 赵丽敏, 陈文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 (4): 1007-102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704104
摘要596)      PDF(pc) (2136KB)(568)    收藏
伊拉克哈勒法耶油田Mishrif组滩相储层发育,是研究区内最主要的产油层位。利用岩心、薄片、测井资料对Mishrif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内洼地和台地边缘4种沉积相,滩相储层主要发育在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相带。并综合利用铸体薄片、物性实验数据及压汞曲线等资料对滩相储层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滩相储层岩石类型多样,发育生屑灰岩、生屑泥粒/粒泥灰岩、砂屑灰岩等多种岩石类型,岩石颗粒较粗。孔隙类型多样,主要以铸模孔、粒间孔、溶孔和体腔孔为主,其中以粒间孔和铸模孔发育最为广泛。各类滩相储层孔隙度较高,渗透率差异明显,平均渗透率为(2.35~139.17)×10-3μm2。整体孔隙结构较好,排驱压力较低,大喉道较为发育。滩相储层发育受沉积环境控制和成岩作用改造程度影响,有利的沉积条件是滩相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基础,同生期溶蚀作用的改造形成大量次生孔隙,从而提高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辽宁榛子沟铅锌矿床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特征及成矿流体来源
王可勇, 付丽娟, 韦烈民, 王志高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 (1): 80-9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601108
摘要401)      PDF(pc) (1878KB)(331)    收藏

榛子沟铅锌矿矿床是青城子矿田代表性矿床之一,矿体赋存于高家峪组和大石桥组之中,呈层状、似层状和脉状产出,受地层、岩浆和构造联合控制。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海底喷流、变质变形和热液叠加三期成矿作用,其中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对脉状矿体的形成与层状矿体的局部热液改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划分为Ⅰ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石英和Ⅱ黄铁矿-方铅矿-石英-方解石两个阶段。流体包裹体和碳、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I阶段石英中发育气液两相和少量的富气相、CO2三相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属中高温、低盐度、低密度的CO2-H2O-NaCl体系热液,含H2O、CO2、CH4和N2,流体包裹体的δDH2O-SMOW为-96.5‰和-95.4‰、δ18OH2O-SMOW为-0.62‰和0.04‰、δ13C为-4.8‰和-4.4‰,具有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流体的特点;Ⅱ阶段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低温、低盐度和低密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流体包裹体δDH2O-SMOW为-88.4‰~-80.0‰、δ18OH2O-SMOW为-7.93‰~-5.57‰,具有大气降水的特点,δ13C为-12.6‰~-7.9‰,具有岩浆水特点。综合分析表明,热液叠加成矿期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且成矿后期大气降水的混入比例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钻柱恶性振动识别与抑制技术研究进展
兰凯, 刘香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 (1): 203-21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701207
摘要463)      PDF(pc) (512KB)(795)    收藏
钻柱振动问题在钻井实践中普遍存在,钻柱恶性振动是造成钻头、钻柱失效的重要原因,其会降低钻井时效,增加钻井成本。如何有效识别钻柱恶性振动并加以抑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内外对其开展了大量的攻关研究和工程实践。本文详细阐述了钻柱耦合振动的理论研究现状及最新发展趋势,对钻柱振动室内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国内外井下振动监测装置、钻柱振动抑制工具研发与应用的最新进展;最后提出理论研究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研发钻柱动力学分析软件及井下振动识别监测工具,配套合适的抑制、减振工具是解决钻柱恶性振动问题的主要方法;同时建议开展振动抑制一体化解决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植被覆盖区高光谱蚀变矿物信息提取
吕凤军, 郝跃生, 王娟, 姚佛军
J4    2011, 41 (1): 316-321.  
摘要972)      PDF(pc) (269KB)(880)    收藏

在植被覆盖严重地区,基于综合光谱信息模型,开展了高光谱遥感典型蚀变矿物信息提取研究。以河北省承德市大营子地区为例,利用Hyperion数据,在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地区, 根据蚀变矿物与背景地物波谱特征的差异,提取了该区绿泥石、斜绿泥石、方解石和白云石蚀变矿物分布信息,与已知地质矿产资料及野外检查结果一致。最后依据蚀变矿物组合分布特征、遥感地质解译结果及相关地质资料,圈定了找矿有利地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TOUGHREACT搭接FLAC3D算法
于子望,张延军,张庆,许天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6.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科学目标及初步成果
郭兴伟, 张训华, 吴志强, 肖国林, 侯方辉, 刘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1): 1-12.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235
摘要570)      PDF(pc) (1666KB)(491)    收藏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是一个在我国大陆架上实施的以钻探我国陆架区深部地层为目的的科学计划,是介于大陆科学钻探(ICDP)和大洋科学钻探(DSDP,ODP,IODP)之间的大陆架地球科学探索计划。首批两口科学钻探井布设在南黄海陆架上,CSDP-1井的主要目标为第四纪及其环境演化,CSDP-2井则瞄准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及其资源环境效应。CSDP-2井的科学目标为揭示中-古生界的地层时代、沉积环境、构造演化,详细标定钻遇地层的地球物理性质,系统评价其油气生储盖特征,以及开发和探索钻探与井中观测等技术。CSDP-2井完井深度2 843.18 m,创造了全球陆架全取心钻探的最深记录,综合取心率97.7%,其中中-古生界取心2 198.10 m,取心率99.3%,先后钻遇第四系-新近系,下三叠统青龙组,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和栖霞组,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和高骊山组,泥盆系五通组,志留系坟头组和高家边组。初步建立钻遇中-古生界的岩性剖面、地球物理性质剖面、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格架,厘定印支期和加里东期两个不整合面,以及孤峰组和龙潭组之间的断层滑脱面,并通过对烃源岩系统评价发现4套好的烃源岩。下一步工作将在进一步厘定地层年龄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沉积环境演化、构造和热演化历史,以及结合区域资料恢复古地理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胶莱盆地在南黄海的延伸:来自OBS深地震探测的新证据
祁江豪, 吴志强, 张训华, 侯方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1): 106-11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117
摘要508)      PDF(pc) (1653KB)(280)    收藏
为了识别胶莱盆地海阳凹陷在南黄海地区的东部延伸边界,利用穿越南黄海的OBS2013-SYS深地震测线开展2D速度结构模拟,在测线NW方向位于千里岩隆起带的OBS(海底地震仪)站位均观察到了折合走时突然增加的现象。速度结构模型显示胶莱盆地东侧海阳凹陷附近海域存在明显的低速沉积层增厚现象,模型自OBS06站位向NW方向,沉积层厚度由小于1.0 km显著增厚至2.5 km左右,推测该处为胶莱盆地海阳凹陷的东部边界断裂。结合前人在海阳凹陷识别出的控盆断裂进行分析,厘定了海阳凹陷在海区大体的构造边界和沉积中心,认为胶莱盆地东部控盆断裂可能延伸至连云港-石岛断裂一线,与嘉山-响水-千里岩断裂构成千里岩隆起带南北边界断裂带的一部分。海阳凹陷沉降中心可能位于南黄海海区连云港-石岛断裂北侧海阳凹陷的NE方向,发育的厚层白垩系可能存在较好的油气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应用于海洋环境和海洋工程的光纤传感技术
崔洪亮, 于淼, 常天英, 陈建冬, 赵恩才, 郑妍, 刘野, 周天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 (1): 279-29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701307
摘要614)      PDF(pc) (1518KB)(985)    收藏
随着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强海洋国防安全、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作为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日益受到重视。有效的传感检测技术是保证海洋安全、高效资源开发、防止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实时监测等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也成为当前海洋领域内研究的热点。基于光纤传感器相比较于传统电传感器的独特优势,本文从海防及民生安全、海底自然灾害预测、海洋能源有效勘探、海洋工程安全监控,及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等几个方面阐述适用于海洋环境的光纤传感技术原理、系统及特点,为光纤传感技术在海洋中的大力推广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断层裂缝定量描述技术在塔中X井区良里塔格组裂缝研究中的应用
李小刚, 徐国强, 韩剑发, 沈忠民, 吴仕虎, 罗春树, 宋刚练, 陈辉, 琚岩
J4    2012, 42 (2): 344-352.  
摘要796)      PDF(pc) (867KB)(780)    收藏

断层裂缝定量描述技术(简称VSD技术)是针对构造平缓区致密储层内部与断层相关裂缝定量预测的新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塔中X井区良里塔格组(O3l)的断层裂缝研究中,以过井地震剖面断层构造的VSD计算为例,指出该技术主要包括运用断面脱空原理进行裂缝系统的定性识别和对存在脱空空间的断层构造开展VSD定量计算两部分,后者由构造建模、地层建模、裂缝孔隙度约束及VSD计算4个步骤组成。在过井VSD计算结果得到岩心、钻井、测井资料验证基础之上,对全区断层构造逐一开展VSD计算,得到良里塔格组最大裂缝孔隙度平面分布图,揭示研究区主要发育7个规模较大的裂缝系统,其发育分布与断裂系统紧密相关,但并无一一对应关系。有效裂缝是否发育主要受控于断层作用过程中是否产生断面脱空空间:如果产生,则裂缝系统发育;反之则不发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污灌土壤对铅的吸附和解吸特性
黄冠星, 王莹, 刘景涛, 张玉玺, 张英
J4    2012, 42 (1): 220-225.  
摘要670)      PDF(pc) (282KB)(551)    收藏

为了解污灌土壤对铅的吸附-解吸机制,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吸附-解吸试验。结果表明:污灌土壤对铅的吸附量随铅初始浓度的增大,呈现先强烈吸附再缓和的过程。Langmuir模式对污灌土壤等温吸附铅的拟合效果最好,其饱和吸附量为7.84 mg/g。亚砷酸盐的存在会阻碍污灌土壤对Pb2+的吸附,亚砷酸盐加入前后污灌土壤对铅的吸附率从99.9%~100%下降到97.8%~99.0%。加亚砷酸盐条件下污灌土壤对铅的等温吸附模式以Freundlich模式的拟合效果最好。污灌土壤对吸附态铅的解吸量随解吸振荡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且解吸率随时间增加总体趋于降低。Elovich方程和幂函数方程均能很好地拟合污灌土壤对铅的解吸动力学过程,尤其是Elovich方程的拟合效果最为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地球深部探测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现状及趋势
黄大年, 于平, 底青云, 郭子祺, 林君, 孙友宏, 徐学纯
J4    2012, 42 (5): 1485-1496.  
摘要1073)      PDF(pc) (1449KB)(2573)    收藏

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装备为实施国家地壳探测工程战略计划、揭示地球深部奥秘提供技术保障,其发展水平将决定在辽阔的国土和海洋区域大面积、大深度获取数据和信息的能力。瞄准国际前沿装备技术,从国家高科技发展战略出发,针对复杂地质环境的探测能力和效率,自主研发深部探测仪器装备。基于研究现状和基础,从6个关键技术开展工作,分阶段落实探测工程战略计划,迅速提升整体技术水平。通过跨部门联合建设研发基地、汇集优秀人才、培训人员,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高端产品技术,加速完善自主创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迅速改变我国深探仪器装备长期依赖进口局面,在较短时期内完成从起步到成熟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西太平洋帕里西维拉海盆不对称性发育特征及其成因
殷征欣, 李正元, 沈泽中, 汤民强, 魏巍, 刘强, 谢明芮, 蔡周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1): 218-229.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140
摘要542)      PDF(pc) (1832KB)(435)    收藏
西太平洋帕里西维拉海盆是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沟-弧-盆"体系下众多弧后扩张盆地中最大的一个,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显示该海盆具有明显的不对称发育特征,但长期以来对其成因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深入分析了帕里西维拉海盆东西两侧的几何形态、地形地貌、沉积特征与地球物理特征,以及盆地南端东翼的缺失和西翼明显的弯曲构造特征,并结合海盆区域板块运动机制研究认为:盆地不对称性发育特征的成因主要在于盆地的构造发育背景、盆地两侧构造活动与沉积环境的差异,盆地东西两侧的不对称发育主要受盆地发育过程中两侧的构造过程与沉积环境控制;盆地南端东翼的缺失和西翼的弯曲构造更多地受到东侧加洛林板块特别是加洛林脊俯冲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结合有限项多指数级数近似的点源格林函数闭式算法
翁爱华, 刘云鹤, 陈玉玲, 贾定宇, 廖祥东, 董瑞春
J4    2011, 41 (1): 258-264.  
摘要1021)      PDF(pc) (252KB)(843)    收藏

针对水平层状介质点电流源格林函数,提出了一种快速计算技术。该方法利用点电流源层状介质格林函数谱为单调实函数的特点,采用多指数级数近似格林函数谱,进而借助Somerfeld-Lipschtz积分实现格林函数的闭式计算。计算过程中,格林函数谱以等对数间隔抽样,近似多指数级数的指数常数保持固定并被等对数间隔抽样,近似过程只是指数级数系数谱的计算过程。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如下参数能实现点电流源格林函数高精度闭式计算:(1)λmin=10-6λmax=10,采样点N=128,λ对数抽样;(2)T2min=10-7, T2max=103T2对数抽样,抽样个数M=64;(3)最优正则化参数α2=10-5,采用最简单模型对解进行约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岩性油气藏平面富集主控因素
于翠玲, 李宝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1): 240-24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102
摘要739)      PDF(pc) (1399KB)(321)    收藏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加深,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而查明油气富集规律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关键。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发育大量岩性油气藏,文章以此为研究目标,着重分析其平面上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洼陷岩性油气藏的分布受控于洼陷内流体性质、断层作用和沉积相展布3种地质因素。它们对洼陷区岩性油气藏富集规律的影响分别在于:洼陷内流体运聚单元控制着油气在平面上的富集区,牛庄洼陷南北两侧汇聚流发育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而洼陷北部平行流和东西两侧发散流发育区不利于油气成藏;同生断层泵吸作用使得油气在牛庄洼陷平行流和发散流发育区可形成局部汇聚流,从而聚集成藏,断层的侧向遮挡作用则使得牛庄洼陷生成的油气多富集在靠近边界断层的洼陷内侧;物性较好的浊积水道微相最有利于油气的富集,朵叶体和水道间次之,外缘最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辽河东部凹陷新生界火成岩岩性、岩相特征和储层控制因素
张斌, 顾国忠, 单俊峰, 王璞珺, 郭强, 徐琛琛, 杨帆, 陈星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2): 279-29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70335
摘要696)      PDF(pc) (2191KB)(352)    收藏
基于110口探井1 100 m岩心、500余口探井总长107 000 m火成岩井段资料,通过岩心观察、岩矿鉴定、物性测试和含油气性分析,研究了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新生界不同层系火成岩岩性、岩相发育特征和储层控制因素。结果显示:本区发育火山岩、侵入岩、沉火山碎屑岩3大类16种岩性,其中玄武岩类占91.0%;发育6相16种亚相,其中溢流相占63.0%;发育4类9种储集空间,次生孔隙和次生裂缝占主体。砾-粒间孔隙和裂缝发育的粗面岩类、玄武质火山碎屑(熔)岩和火山口-近火山口相带的侵出相、火山通道相和爆发相是最有利的储集岩性、岩相带。储层主要受岩性、岩相、断裂等多方面控制,岩性决定储集空间类型和储层微观特征,岩相控制储层宏观分布规律,断裂控制岩体分布范围、火山口位置和储层有效性。近油源、靠断裂的优势岩性、岩相带是火成岩油气勘探最有利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综合权重和改进物元可拓评价模型的地下水水质评价
虞未江, 贾超, 狄胜同, 李康, 袁涵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2): 539-547.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70233
摘要703)      PDF(pc) (1239KB)(369)    收藏
鉴于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存在关联函数计算上的局限性,提出通过改进物元可拓评价模型的构造过程进行水质评价,并引入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以避免指标权重的绝对主观性和绝对客观性,建立了基于综合权重和改进物元可拓法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并从感官、一般化学、毒理学3个方面构建了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该模型应用于平度市古岘镇的地下水水质评价,并与综合评分法和属性识别法的水质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评价结果与其他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相同率均达70%,即使评价结果不同处的差异也基本在1个等级范围之内;而综合评分法和属性识别法评价结果的相同率仅为50%,且评价结果不同处的差异最大可达3个等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盆地火山岩相研究进展:基性火山熔岩及水下喷发火山岩相新成果
单玄龙, 邹玉洁, 衣健, 郝国丽, 李昂, 石云倩, 陆俊杰, 李嘉慧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 54 (3): 721-734.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30319
摘要68)      PDF(pc) (20872KB)(36)    收藏
火山岩相是火山物质喷发类型、搬运方式和就位环境与状态的总和,划分火山岩相是刻画盆地火山岩分布,寻找火山岩有利储层的基础,对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作用。前人以火山岩的“岩性组构成因”为分类依据,建立了盆地火山岩“5相15亚相”分类方案,极大推动了我国盆地深层火山岩勘探进程。目前,我国大规模的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随着勘探的深入对该岩相分类方案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和丰富:针对基性火山熔岩,建立了基性溢流相,以及板状熔岩流、辫状熔岩流和玻质碎屑岩3种亚相及相模式;针对湖盆水下喷发,建立了水下爆发相,以及气携水下热碎屑流、水携火山高密度流和水下降落3种亚相及相模式,形成了“7相21亚相”的新的分类方案。基性溢流相中,辫状熔岩流亚相储层发育条件最好,玻质碎屑岩亚相次之,板状熔岩流亚相稍差;水下爆发相中,气携水下热碎屑流亚相控制有效储层的空间分布。基性溢流相的建立,克服了基性熔岩因单层厚度薄,钻井和地震亚相刻画困难等问题;水下爆发相的建立,实现了沉积盆地从陆上到水下不同喷发环境火山岩相的准确刻画。两种岩相的建立为进一步探索基性火山熔岩发育区和水下喷发火山碎屑岩发育区储层发育规律,寻找有利储层提供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利用地震台阵观测资料研究大庆地区深部构造
康健, 韦庆海, 周琳, 高研, 张永刚, 高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 (3): 900-91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603304
摘要409)      PDF(pc) (7731KB)(321)    收藏

利用绥芬河-满洲里地学断面上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并结合固定地震台记录到的2009年6月-2011年5月间的远震资料,通过有限频方法开展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获取研究区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采用瑞利面波双台相速度和背景噪声相速度层析成像方法,反演研究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应用两种方法最终得到大庆地区三维速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地壳厚度较薄,盆地周边的大、小兴安岭隆起区厚度变厚,松辽盆地地壳内部多存在低速异常,壳幔及上地幔与周边相比呈现高速异常,分析上地幔物质上升会造成局部高速异常结构。速度结构异常多是南北向或北北东向,可能与区域性断裂对上、中地壳影响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一种基于Kozeny-Carmen方程改进的渗透率预测新方法
张恒荣, 何胜林, 吴进波, 吴一雄, 梁玉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 (3): 899-906.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703303
摘要809)      PDF(pc) (1503KB)(757)    收藏
在计算复杂孔隙结构储层渗透率时,常规采用的孔渗指数方法或流动单元分类方法几乎很难准确评价渗透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引入修正迂曲度因子的改进的Kozeny-Carmen方程渗透率计算新方法。首先引入迂曲度因子修正Kozeny-Carmen方程,迂曲度因子可以表达为孔隙度与岩电参数的函数;然后对改进的Kozeny-Carmen方程进行推演变换,得到新的流动单元指数,能够更好地将储层进行分类;最后利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建立取心段岩心渗透率与测井曲线的模型,并将此模型应用到非取心段的渗透率评价中。岩心渗透率与预测渗透率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且渗透率计算精度较常规孔渗指数方法和流动单元分类方法有较大提高。该方法在南海西部海域莺歌海盆地东方气田储层评价中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南黄海CSDP-2井晚泥盆世早期真蕨类Shougangia的形态观察
白姣, 徐洪河, 郭兴伟, 卢辉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1): 65-73.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80110
摘要434)      PDF(pc) (1534KB)(261)    收藏
南黄海CSDP-2钻井上泥盆统五通组擂鼓台段2 068.00~2 069.02 m段岩心识别出了早期真蕨类植物。该植物具有至少三次羽状复叶,末二次羽片互生,小羽片扁平,呈扇状、楔状或舌状,基部收缩,至少一次深裂,裂片边缘钝圆,二分叉的叶脉明显。据此,可鉴定为优美守刚蕨(比较种)(Shougangia cf.S.bella)。本研究为南黄海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增加了古植物学新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