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ISSN 1671-587X
CN 22-1342/R
主 任:李欣欣
编 辑:姜瑾秋 韩宏志 官 鑫
电 话:0431-85619279
E-mail:xuebao@jlu.edu.cn
地 址:长春市新民大街828号
    (130021)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 JLDXXBYXB
随时查询稿件状态
获取最新学术动态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NLRP3炎症小体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引起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阮颖新,贾俊亚,武占飞,商文雅,张鹏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0 (3): 587-595.   DOI: 10.13481/j.1671-587X.20240301
摘要26)   HTML3)    PDF(pc) (1014KB)(13)    收藏

目的 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和UUO组(n=24),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输尿管不结扎,UUO组分别于术后3、7和14 d处死大鼠,并按照处理时间分为UUO 3 d组(n=8)、UUO 7 d组(n=8)和UUO 14 d组(n=8)。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表现,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羟脯氨酸(HY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NLRP3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HE染色,UUO组大鼠出现明显肾小管扩张,肾间质水肿和增宽,可见较多炎症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管腔内可见脱落的上皮细胞。与假手术组比较,UUO 3 d组、UUO 7 d组和UUO 14 d组大鼠HE染色肾间质纤维化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UUO 3 d组和UUO 7 d组比较,UUO 14 d组大鼠HE染色肾间质纤维化评分明显升高(P<0.05)。Masson染色,UUO组大鼠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可见明显纤维组织增生;随UUO作用时间增加,大鼠部分肾小管消失,肾间质明显增宽,胶原沉积逐渐增多,皮髓交界处胶原沉积程度更加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UUO 3 d组、UUO 7 d组和UUO 14 d组大鼠Masson染色肾间质纤维化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UUO 3 d组和UUO 7 d组比较,UUO 14 d组大鼠Masson染色肾间质纤维化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UUO 3 d组、UUO 7 d组和UUO 14 d组大鼠梗阻侧肾组织中MD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UUO 3 d组、UUO 7 d组和UUO 14 d组大鼠梗阻侧肾组织中HY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 UUO 3 d 组比较, UUO 14 d 组大鼠梗阻侧肾组织中 HYP 水平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与假手术组比较,UUO 3 d组、UUO 7 d组和UUO 14 d组大鼠肾组织中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UUO 3 d组和UUO 7 d组比较,UUO 14 d组大鼠肾组织中α-SMA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UUO 3 d组、UUO 7 d组和UUO 14 d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管间质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UUO 3 d组比较,UUO 14 d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管间质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假手术组比较,UUO 7 d组和UUO 14 d组大鼠肾组织中NLRP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NLRP3炎症小体在UUO大鼠肾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氧化应激增加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糖尿病患者不同功能状态下腓肠肌硬度及其临床意义
方雪,康彧,沙晓溪,韩志芬,张嬿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0 (2): 451-456.   DOI: 10.13481/j.1671-587X.20240218
摘要51)   HTML1)    PDF(pc) (650KB)(24)    收藏

目的 应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功能状态下腓肠肌的硬度,为临床早期发现骨骼肌损害提供客观化评价依据。 方法 选取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以7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SWE技术分别测量2组研究对象腓肠肌在踝关节自然位松弛状态、踝关节跖屈位等张收缩状态和直立位等长收缩状态下的杨氏模量(E)值,并采用体质量指数(BMI)对E值进行标准化(EBMI=E/BMI),比较2组研究对象腓肠肌不同状态下被动硬度和主动硬度的差异,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糖尿病患者E值与患者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糖基化终产物(AGEs)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2组研究对象腓肠肌在踝关节自然位被动硬度E值和EBM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跖屈位主动硬度E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患者EBMI值组低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患者直立位主动硬度E值和EBMI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患者腓肠肌主动硬度E值与患者病程、HbA1c水平和AGE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645,P<0.05;r=-0.741,P<0.05;r=-0.675,P<0.05),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r=-0.116,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腓肠肌主动硬度减低,被动硬度早期可能不受影响;采用超声SWE技术在直立位等长收缩状态下检测腓肠肌主动硬度有助于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阶段肌肉收缩功能减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五加生脉饮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及其机制
韩迦南,刘倬睿,曾沛涌,姜爽,李洪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0 (3): 689-696.   DOI: 10.13481/j.1671-587X.20240313
摘要7)   HTML0)    PDF(pc) (729KB)(7)    收藏

目的 探讨五加生脉饮的抗疲劳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 36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等体积蒸馏水)、生脉饮组(500 mg·kg-1生脉饮)和五加生脉饮组(600 mg·kg-1五加生脉饮)。每隔7 d测定各组小鼠体质量,观察其精神状态。采用疲劳转棒实验和力竭负重游泳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转棒停留时间和力竭游泳时间;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血尿素氮(BUN)和乳酸(LA)水平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肝脏组织中肝糖原(LG)水平、肌肉组织中肌糖原(MG)和丙二醛(MDA)水平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糖代谢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各组小鼠体质量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转棒实验,与对照组比较,五加生脉饮组小鼠转棒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1);力竭负重游泳实验,与对照组比较,生脉饮组和五加生脉饮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生脉饮组和五加生脉饮组小鼠血清中BUN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LDH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五加生脉饮组LA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生脉饮组比较,五加生脉饮组小鼠血清中BUN和L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LDH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生脉饮组和五加生脉饮组小鼠肝脏组织中LG水平和肌肉组织中MG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生脉饮组比较,五加生脉饮组小鼠肝脏组织中LG水平和肌肉组织中MG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生脉饮组和五加生脉饮组小鼠肌肉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生脉饮组比较,五加生脉饮组小鼠肌肉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生脉饮组和五加生脉饮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及糖原合成酶(GS)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生脉饮组比较,五加生脉饮组小鼠肝脏组织中p-PI3K、p-AKT、p-GSK3β和GS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 结论 五加生脉饮可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信号通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并增加糖原合成,发挥抗疲劳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林笑颖, 周明倩, 李海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4 (04): 886-890.   DOI: 10.13481/j.1671-587x.20180437
摘要904)      PDF(pc) (1978KB)(98)    收藏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受到刺激后释放产生的网状物,由DNA骨架、组蛋白、颗粒蛋白和胞浆蛋白组成。NETs可从多方面直接及间接地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患者体内NETs生成过多或(和)清除障碍,而异常数量的NETs是SLE自身抗原和自身抗体的重要来源之一,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NETs不仅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病理过程,且与免疫调节有关,NETs可通过激活NOD样受体家族3(NLRP3)炎性小体、刺激低密度粒细胞(LDG)、促进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合成高水平α-干扰素(IFN-α)等间接作用共同参与SLE的发病。对NETs的调节可能是SLE的潜在治疗途径之一。本文作者对NETs的形成及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治疗方向等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非布司他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和肾组织中NLRP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尤杨, 夏岳, 戚国庆, 高宏阳, 杨志瑜, 李柳, 赵红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5 (06): 1367-1372.   DOI: 10.13481/j.1671-587x.20190629
摘要642)      PDF(pc) (2017KB)(199)    收藏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和肾组织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尿酸血症组和非布司他组,每组15只。高尿酸血症组和非布司他组大鼠采用氧嗪酸钾灌胃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非布司他组大鼠每天给予7.2 mg·kg-1非布司他,对照组大鼠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共4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尿酸、肌酐和尿素氮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大鼠肾组织中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和NLR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尿酸血症组大鼠尿量和饮水量升高(t=5.317,t=3.674,P<0.05),体质量降低(t=6.374,P<0.05),血清尿酸、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升高(t=21.463,t=15.342,t=4.603,P<0.05),血清IL-1β和IL-18水平升高(t=35.761,t=44.168,P<0.05),肾组织中ASC和NLRP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17.064,t=26.314,P<0.05);与高尿酸血症组比较,非布司他组大鼠尿量和饮水量降低(t=4.027,t=2.976,P<0.05),体质量升高(t=3.694,P<0.05),血清尿酸、肌酐和尿素氮水平降低(t=13.064,t=7.461,t=3.528,P<0.05),血清IL-1β和IL-18水平降低(t=24.162,t=17.314,P<0.05),肾组织中ASC和NLRP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t=8.061,t=11.057,P<0.05)。结论:非布司他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肾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及其下游炎性因子水平发挥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槐耳清膏对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薛姣姣,郝磊,张毓秀,代贺阳,张丽霞,郭少伟,张晶晶,李阳,李庆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49 (3): 714-721.   DOI: 10.13481/j.1671-587X.20230321
摘要2246)   HTML2)    PDF(pc) (1271KB)(102)    收藏

目的 探讨槐耳清膏(HAE)对乳腺癌他莫昔芬(TAM)耐药LCC2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 细胞分为对照组(给予DMEM基础培养基)、TAM组(给予2 μmol·L-1 TAM)、TAM+HAE组(给予2 μmol·L-1 TAM+4 g·L-1 HAE)和0、2、4、8及16 g·L-1 HAE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不同细胞周期细胞百分率和细胞凋亡率, 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迁移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α(ERα)、乳腺癌扩增基因1(AIB1)和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MTT法检测,各浓度HAE组作用细胞24 h,与0 g·L-1 HAE组比较,4、8和16 g·L-1 HAE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作用48 h时,与0 g·L-1 HAE组比较,2、4、8和16 g·L-1 HAE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与4 g·L-1 HAE组比较,8 g·L-1 HAE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与作用24 h时比较,作用48 h时各浓度HAE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作用48 h时,与TAM组和4 g·L-1 HAE组比较,TAM+HAE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划痕实验,作用细胞48 h时,与0 g·L-1 HAE组比较,4 g·L-1 HAE组细胞迁移率降低(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作用48 h时,与0 g·L-1 HAE组比较,4 g·L-1 HAE组S期细胞百分率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作用48 h时,与TAM组和4 g·L-1 HAE组比较,TAM+HAE组迁移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MCF-7细胞比较,LCC2细胞中ERα、AIB1和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作用48 h时,与0 g·L-1 HAE组比较,2、4、8和16 g·L-1 HAE组细胞中ERα、AIB1及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 结论 HAE可抑制LCC2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并促进细胞凋亡,同时可恢复LCC2细胞对TAM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LCC2细胞中ERα、AIB1和survivin蛋白表达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尿毒症毒素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王立华,贾岚,陈海燕,杨波,王喆,毕学青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0 (2): 364-370.   DOI: 10.13481/j.1671-587X.20240209
摘要155)   HTML0)    PDF(pc) (2221KB)(20)    收藏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对尿毒症毒素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hUVECs进行传代培养并分为空白对照组、尿毒症毒素刺激组、尿毒症毒素+STS组和尿毒症毒素+STS+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抑制剂组,其中后2组中STS的浓度为10 mg·L-1;先给予各组剪切力刺激,剪切力大小为12 dyn·cm-2;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ERK、核因子κB(NF-κB)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细胞中ERK、NF-κB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 结果 CCK-8法检测,在剪切力作用后,尿毒症毒素刺激组和尿毒症毒素+STS+ERK抑制剂组细胞增殖活性低于尿毒症毒素+STS组(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尿毒症毒素组比较,尿毒症毒素+STS组细胞中ERK、NF-κB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抑制ERK信号通路后,与空白对照组、尿毒症毒素组和尿毒症毒素+STS组比较,尿毒症毒素+STS+ERK抑制剂组细胞中ERK、NF-κB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RT-qPCR法检测,与尿毒症毒素组比较,尿毒症毒素+STS组细胞中ERK、NF-κB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抑制ERK通路后,与空白对照组、尿毒症毒素组和尿毒症毒素+STS组比较,尿毒症毒素+STS+ERK抑制剂组细胞中ERK、NF-κB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TUNEL法检测,尿毒症毒素+STS组的细胞凋亡率小于尿毒症毒素刺激组和尿毒症毒素+STS+ERK抑制剂组(P<0.05)。 结论 一定浓度STS能通过ERK信号通路调节NF-κB和Ⅰ型胶原mRNA及蛋白表达来改善尿毒症毒素作用下的内皮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通用转录因子2I在胶质母细胞瘤替莫唑胺化疗抵抗中的作用
周建国,姜红建,朱其辉,张耿强,邓琪琳,齐玲,李凯舒,于洪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0 (2): 457-464.   DOI: 10.13481/j.1671-587X.20240219
摘要194)   HTML2)    PDF(pc) (1026KB)(59)    收藏

目的 探讨通用转录因子2I(GTF2I)在胶质母细胞瘤(GBM)替莫唑胺化疗抵抗中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 基于转录因子预测网站(PROMO网站),生物信息学分析GBM组织中甲基转移酶1(DNMT1)、损伤特异性DNA结合蛋白1(DDB1)、染色盒同源物5(CBX5)和着色性干皮病基因组C(XPC)的共同转录因子,并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进行DDB1、CBX5、XPC和DNMT1与GTF2I和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MGMT)的相关性分析及生存分析。分别用小干扰序列(siRNA)转染并沉默人脑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T98细胞和人脑胶质瘤LN229细胞中MGMT及GTF2I的基因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上述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沉默GTF2I基因后,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CCK-8法检测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GBM组织中DDB1、CBX5、XPC和DNMT1表达水平与GTF2I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MGMT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GTF2I表达水平与MGMT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剔除未接受替莫唑胺治疗的GBM患者的生存分析,GTF2I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降低。沉默MGMT基因后,人脑胶质瘤T98细胞中GTF2I、DDB1、CBX5和XPC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01);沉默GTF2I基因后,人脑胶质瘤LN229细胞中MGM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DDB1、CBX5、XPC和DNMT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0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沉默GTF2I基因前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CCK-8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 结论 转录因子GTF2I可以调控MGMT、DDB1、CBX5和XPC等关键DNA损伤修复蛋白的mRNA表达,参与GBM细胞替莫唑胺化疗抵抗,可能是GBM潜在的治疗新靶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蔡东红,李青,柯铃铃,钟慧雅,江其龙,张涵,宋雅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0 (2): 481-488.   DOI: 10.13481/j.1671-587X.20240222
摘要39)   HTML1)    PDF(pc) (955KB)(17)    收藏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阐明其对MG诊断的指导价值。 方法 收集并提取5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和50例MG患者(MG组)的PBM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线粒体自噬因子磷脂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诱导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2(Parkin)、泛素结合蛋白62(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及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Cyt-C)、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 3(caspase 3)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 9(caspase 9)的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根据mRNA检测结果设定多个不同临界值,在每个临界值处计算出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G组患者PBMCs中的自噬因子PINK1、Parkin和LC3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6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凋亡因子Cyt-C、Bax、caspase 3和caspase 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Cyt-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而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ROC曲线检测,PINK1、Parkin、p62和LC3Ⅱ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9 6(95%CI:0.943 5~0.995 7)、0.944 0(95%CI:0.904 7~0.983 3)、0.855 6(95%CI:0.776 7~0.934 5)及0.908 8(95%CI:0.852 6~0.965 0)(P<0.01),灵敏度分别为92%、92%、78%和84%,特异度分别为88%、82%、92%和82%;而Cyt-C、Bax、Bcl-2、caspase 3和caspase 9的AUC均为1.000(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到100%。 结论 MG患者PBMCs中存在线粒体自噬障碍和凋亡增加现象,其对临床诊断MG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DMSCs三维培养方法及其在组织再生和疾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国鑫,赵小琳,李晨曦,刘影驰,朱芷墨,袁瑶,安政雯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0 (2): 564-571.   DOI: 10.13481/j.1671-587X.20240233
摘要222)   HTML6)    PDF(pc) (515KB)(42)    收藏

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DMSCs)是来源于神经嵴外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优越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利用三维培养方法可对DMSCs进行大量体外扩增以满足研究和治疗的需要。与传统的二维培养方法比较,三维培养技术可更有效地模拟干细胞在体内所处的结构和微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上共同调控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近年来开展的体外三维培养方法较多,悬滴培养法操作简单,但较难控制培养组织的气象环境;微流控芯片可更好地控制细胞参数,但成本高昂,且存在技术平台的难题而难以广泛应用;磁悬浮培养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细胞成球速度快,但由于磁化作用难以用来定量分析。其他三维培养方法还包括旋转细胞培养系统、离心成球培养法、液体覆盖法和人工支架法等,上述培养方法都存在不同的优势和一定的局限性。现对体外三维培养DMSCs的不同方法及其在不同组织再生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DMSCs功能的精准调控和再生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C57BL/6小鼠大脑皮层区与基底神经节隆起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比较
赵艳,卢广泉,杜金乐,潘雨绮,董子意,康鑫,高弋婷,高方,杨加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0 (3): 602-611.   DOI: 10.13481/j.1671-587X.20240303
摘要6)   HTML0)    PDF(pc) (2170KB)(6)    收藏

目的 观察小鼠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隆起(GE)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阐明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在不同脑区的体内外发育差异。 方法 C57BL/6雌鼠于妊娠第13.5~15.5天断颈处死后,经无菌操作取胚胎小鼠,显微镜下逐步分离获取胚胎小鼠脑组织皮层区和GE区。体外原代培养胚胎小鼠神经元,于培养3、7、14和21 d分别收集细胞样品,并将其作为培养3、7、14和21 d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突触后表达蛋白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及桥尾蛋白(Gephyrin)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1(vGLUT1)、PSD95、囊泡γ-氨基丁酸(GABA)转运蛋白(vGAT)及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胚胎小鼠脑组织皮层区和GE区神经元中vGLUT1及vGAT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培养3 d组比较,培养14和21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PSD95及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皮层区比较,培养14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显微镜下观察,培养14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兴奋性突触及抑制性突触均初步发育,相关蛋白呈阳性表达;其中兴奋性突触相关蛋白阳性表达在皮层区神经元中更为明显,且突触前分子vGLUT1和突触后分子PSD95在皮层区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部位均呈现共定位的特征;抑制性突触前分子vGAT蛋白和突触后分子Gephyrin蛋白在GE区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中也呈现共定位的特征,且突触前分子较相应的突触后分子蛋白阳性表达更明显。与皮层区比较,培养14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vGLUT1和PSD9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GAT和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培养21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触相关蛋白阳性表达增加,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进一步成熟并完善。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部位均形成了丰富的突触前后对应的表达模式,突触结构逐步发育良好,且突触前分子较相应的突触后分子蛋白阳性表达更明显。与皮层区比较,培养21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vGLUT1和PSD9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vGAT和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皮层区比较,胚胎小鼠脑组织GE区神经元中vGLU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GA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 结论 皮层区和GE区神经元的突触发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皮层区兴奋性突触发育较早,GE区抑制性突触发育较早。突触的脑区特异性发育提示不同细胞类型的神经疾病可能具有不同的发育来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宫腔镜结合B超手术治疗持续胎盘植入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赵艳忠,赖爱鸾,钱 敏,张为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9 (2): 383-387.   DOI: 10.7694/jldxyxb20130234
摘要918)      PDF(pc) (2819KB)(316)    收藏
目的:比较宫腔镜手术与药物保守治疗方法在持续胎盘植入治疗中应用的效果,阐明宫腔镜技术诊断及治疗持续胎盘植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
47例持续胎盘植入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粘连型7例,植入型38例,穿透型2例。孕早期7例,孕中期19例,孕晚期2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植入型胎盘38例分为宫腔镜下植入胎盘电切术组(n=20)及米非司酮+甲氨蝶呤药物治疗组(n=18),通过B超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转阴率以及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率等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各孕期发生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基本一致,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刮宫,占65.9%(31/47);
其次为剖宫产,占34.0%(16/47)。孕早期以粘连型为主,占85.7%(6/7);孕中、晚期主要以植入型为主,占92.5%(37/40)。本组47例患者中采用宫腔镜治疗胎盘植入27例,包括粘连型7例,植入型20例;除外1例植入型同时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结扎术,其余均在B超监测下完成;20例植入型中19例一次手术完成,1例经过2次手术。宫腔镜下植入胎盘电切术组中20例植入型患者B超转阴率及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率均为100%,未发现远期并发症; 药物治
疗中18例植入型患者B超转阴率64.7%,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率58.8%,2组植入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植入型患者HCG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镜结合B超手术治疗持续胎盘植入较药物治疗更有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CXCR4/SDF-1反应轴与VEGF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
马宁,姜振宇,高云艳,刘涛,马红爽,张彦东,王凯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9 (1): 117-121.   DOI: 10.7694/jldxyxb20130127
摘要1137)      PDF(pc) (2606KB)(269)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受体4/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SDF-1)反应轴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阐明VEGF作为AS活动期和监测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0例AS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CXCR4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VEGF及SDF-1的表达水平;对CXCR4、SDF-1和VEGF三者间及其与疾病活动性指标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AS组患者CXCR4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S组患者VEGF及SDF-1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CXCR4、SDF-1和VEGF三者间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8、0.638和0.723(P<0.05);VEGF与ESR和CRP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584和0.772(P<0.05);CXCR4及SDF-1与ESR和CRP未见明显相关关系(P> 0.05)。结论:CXCR4/SDF-1反应轴与VEGF对AS发病、病情进展、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VEGF可作为活动期和监测预后的可靠指标,三者可能成为AS靶向治疗的主要靶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不同质量分数N,[KG-3]O-CMC/β-TCP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降解中的pH值变化及其对MG63细胞生长的影响
刘玉艳,于东升,包幸福,高尚,莎莉,胡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DOI: 10.13481/j.1671-587x.20140416
15. 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0诱导K562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张宸豪,李妍,陈为,陈爽,方芳,赵良中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DOI: 10.13481/j.1671-587x.20140607
16.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功能性矫治的疗效分析
于彦君, 杨陆一, 曹阳, 朱宪春, 徐春子, 陈远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4 (03): 604-609.   DOI: 10.13481/j.1671-587x.20180327
摘要496)      PDF(pc) (2165KB)(81)    收藏
目的:检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行早期矫治,采用Ricketts头影测量分析法测量主要标志点和参考平面。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患者下颌体长度(Xi-Pm)增加2.50 mm(P<0.05),SNB角增加2.58°(P<0.05),ANB角平均减少2.71°(P<0.01);磨牙关系距平均减小2.81 mm(P<0.01),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68 mm(P<0.01),下中切牙垂距(L1-OP)减小1.89 mm(P<0.01),下中切牙突度距(distance of L1-APog)增加1.84 mm(P<0.01),上中切牙倾斜角(U1-APog)减小7.35°(P<0.01);下唇突度(Ls-TVL)增加1.85 mm(P<0.05),颏沟深度(Sm-TVL)增加2.12 mm(P<0.05),颏突度(Pos-TVL)增加2.89 mm(P<0.05)。结论:应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能有效促进其下颌骨生长发育,内收上前牙,改善上前牙唇倾度,改善侧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食管鳞状细胞癌高发区人群食用腌肉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风险的关系
赵艳杰, 宋清坤, 李军, 何永明, 曲宸绪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4 (03): 656-660.   DOI: 10.13481/j.1671-587x.20180338
摘要422)      PDF(pc) (1416KB)(45)    收藏
目的:分析食管正常者、食管炎和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膳食摄取水平,阐明膳食因素与ESCC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食管正常者(对照组)、食管炎患者(食管炎组)和ESCC患者(ESCC组)各72例作为调查对象,比较3组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膳食情况和膳食与ESCC的关系。将是否食用腌肉、腌肉食用频率和1年中腌肉食用时间分别纳入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3组调查对象癌症家族史和一级亲属中ESCC家族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和食管炎组比较,ESCC组患者摄入水果少(P<0.01),摄入酸菜(P=0.003)及玉米(P<0.01)多。ESCC组患者食用腌肉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2);与对照组比较,每年食用腌肉3~6个月和≥6个月者患ESCC的风险升高(OR=5.78,95% CI:1.36~24.64;OR=6.87,95% CI:1.25~37.87)。与食管炎组比较,食用腌肉频率≥每周1次者患ESCC的风险升高(OR=6.48,95% CI:1.65~25.49);每年食用腌肉3~6个月和≥6个月者患ESCC的风险升高(OR=8.70,95% CI:2.07~36.55;OR=44.38,95% CI:5.34~368.65)。结论:过多食用腌肉可能增加食管正常者和食管炎患者患ESCC的风险,健康的饮食习惯可能降低患ESCC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线粒体靶向KillerRed诱导的ROS增强辐射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李鑫, 马云飞, 唐庚, 韦麒, 纪红池, 田嘉安, 申延男, 王志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4 (04): 718-723.   DOI: 10.13481/j.1671-587x.20180405
摘要797)      PDF(pc) (1074KB)(755)    收藏
目的:构建线粒体靶向KillerRed (KR)重组表达载体,探讨可见光照射诱导活性氧(ROS)生成规律及其增强电离辐射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线粒体靶向重组载体plxsp-flag-Sarm1-KR和plxsp-flag-Sarm1-mCherry。将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plxsp-flag组、plxsp-flag-Sarm1-KR组、4 Gy组、plxsp-flag+4 Gy组和plxsp-flag-Sarm1-KR+4 Gy组。细胞转染24 h后,利用荧光显微镜检测mCherry蛋白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COXⅣ)蛋白表达水平;可见光照射后利用DCFH-DA探针检测平均荧光强度(MFI),表示ROS生成水平;4 Gy X射线照射后,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构建载体经测序鉴定并与GenBank序列比对,表明线粒体靶向融合表达载体plxsp-flag-Sarm1-KR (mCherry)构建成功。转染HeLa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mCherry蛋白与线粒体示踪COXⅣ蛋白具有相同的定位。ROS生成水平,对照组和plxsp-flag组在可见光照射10、30和60 min后掺入探针,掺入探针10、30和60 min后MFI无明显变化(P>0.05); plxsp-flag-Sarm1-KR组MFI呈时间依赖性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lxsp-flag-Sarm1-KR组可见光照射10和30 min后掺入探针,掺入探针60 min后MFI明显增加(P<0.05);可见光照射60 min后掺入探针,掺入探针30和60 min后plxsp-flag-Sarm1-KR组MFI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plxsp-flag组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10和24 h时plxsp-flag-Sarm1-KR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10 h时4 Gy组和plxsp-flag+4 Gy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1),10、24和48 h时plxsp-flag-Sarm1-KR+4 Gy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plxsp-flag-Sarm1-KR组和4 Gy组比较,plxsp-flag-Sarm1-KR+4 Gy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成功构建线粒体靶向融合表达载体,所介导的KR蛋白可以诱导ROS产生,并且增强电离辐射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咖啡因联合电离辐射对沉默Chk-1肝癌干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
于雷, 王志成, 王铁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4 (01): 52-57.   DOI: 10.13481/j.1671-587x.20180110
摘要902)      PDF(pc) (1373KB)(77)    收藏
目的:利用咖啡因联合X射线照射处理沉默检查点激酶1(Chk-1)的肝癌干细胞,通过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探讨二者对肝癌干细胞的协同杀伤效应。方法:沉默Chk-1的慢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慢病毒感染肝癌HepG2细胞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Chk-1蛋白表达,确定沉默效果,同时设非靶对照,分别命名为HepG2-Chk-1和HepG2-control。利用悬浮培养法获得CD133高表达的肝癌干细胞,命名为S-HepG2-Chk-1和S-HepG2-control,分为对照组、咖啡因组、4 Gy组和咖啡因+4 Gy组,咖啡因作用后给予4 Gy X射线照射,分别利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利用PI单染和Annexin Ⅴ-FITC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结果: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慢病毒感染HepG2细胞后Chk-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非靶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表明成功获得沉默Chk-1的HepG2细胞模型HepG2-Chk-1和非靶对照模型HepG2-control。将HepG2-Chk-1和HepG2-control细胞悬浮培养后,细胞内的CD133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表明存在高比例的CD133+细胞,即肝癌干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咖啡因组和4 Gy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G1/M期细胞百分率和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咖啡因组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4 Gy组G0/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咖啡因+4 Gy组协同作用更强。与S-HepG2-control细胞比较,咖啡因组和4 Gy组S-HepG2-Chk-1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G1/M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成功获得沉默Chk-1且CD133+的肝癌干细胞,咖啡因和X射线照射均能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并增强G2/M期阻滞,且二者具有协同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荞麦花叶发酵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肾损伤的影响
王建行, 姜妍, 王妍, 吴磊, 穆玉, 韩淑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4 (01): 95-100.   DOI: 10.13481/j.1671-587x.20180118
摘要470)      PDF(pc) (2235KB)(91)    收藏
目的:探讨荞麦花叶发酵提取物(EFBFL)对自发肥胖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从肾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核因子κB(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阐明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8周龄雄性db/db小鼠,以同窝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EFBFL组和高剂量EFBFL组,每组10只。低和高剂量EFBFL组小鼠分别为给予50和100 mg·kg-1 EFBFL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8周。于给药前后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FBG),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计算肾脏指数,通过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肾组织PPARγ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FBFL组小鼠FBG及血清中SCr、BUN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肾脏指数增加(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组织中肾小球萎缩,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足突融合甚至消失,肾组织纤维化程度严重;与模型组比较,EFBFL组小鼠上述表现不同程度改善,以高剂量EFBFL组尤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EFBFL组小鼠肾组织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NF-κ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结论:EFBFL可改善自发肥胖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小鼠血糖、促进肾PPARγ蛋白的表达及下调NF-κB的蛋白表达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药调控3T3-L1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和糖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高海云, 徐闯, 崔一喆, 王秋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6 (04): 881-887.   DOI: 10.13481/j.1671-587x.20200435
摘要696)      PDF(pc) (2073KB)(3482)    收藏
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而传统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许多研究以证明传统中药可通过调控脂肪细胞数量以及大小来改善某些代谢性疾病。脂肪细胞的形成是成纤维细胞样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转变的过程,脂肪的生成即是脂质的积累,需要依次激活众多转录因子。3T3-L1前脂肪细胞系是建立成熟脂肪细胞模型最为常用的细胞系之一,转变为成熟的脂肪细胞需要经历有丝分裂克隆扩增(MCE)阶段、终末分化阶段和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阶段。脂质代谢紊乱是引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疾病的原因,许多中药通过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减少脂质的积累,改善或预防肥胖。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核心特征和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中药通过调控糖脂代谢,促进胰岛素信号转导,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现总结近年来各种中药单体、单方或复方对3T3-L1细胞分化和代谢影响的研究,以及中药治疗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性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传统中药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可控型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术中应用乌司他丁预处理对肾移植受体术后肾功能的影响
宋洋洋,蔺婷婷,何岍妍,刘环秋,冯艳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47 (2): 469-476.   DOI: 10.13481/j.1671-587X.20210228
摘要482)   HTML0)    PDF(pc) (954KB)(51)    收藏
目的

在可控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术中应用不同剂量的乌司他丁预处理,观察其对肾移植受体术后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可控型DCD供体90例,肾移植受体174例。将供体随机分为3组,U1组术中使用乌司他丁5 000 U·kg-1;U2组术中使用乌司他丁10 000 U·kg-1;对照组术中不使用乌司他丁,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检测受体术前及术后1~7 d的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记录每小时尿量,计算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DGF)发生率。

结果

3组受体术后7 d的每小时尿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术后第1天,U1组和U2组受体每小时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U2组受体每小时尿量高于U1组(P<0.05)。术后第5天,U2组每小时尿量高于U1组(P<0.05)。术后第6天,U2组受体每小时尿量高于U1组和对照组(P<0.05)。其余各天3组受体每小时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内U1组和U2组受体eGFR均高于对照组,术后第2天U1组受体eGFR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3组受体e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体术后7 d内血肌酐水平均明显降低,U1组和U2组受体血肌酐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低,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体血尿素氮水平均降低后又升高,U1组和U2组受体血尿素氮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U1组和U2组受体术后DGF发生率分别为10.5%、8.5%和6.9%,U1组和U2组受体术后DGF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乌司他丁预处理可控型DCD,可促进肾移植受体术后尿量早期恢复,对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规模化制备高纯度牛奶外泌体工艺方法的建立及其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活性鉴定
杨晶, 徐铭枝, 张东伟, 董亚楠, 王伊, 宋海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47 (3): 777-787.   DOI: 10.13481/j.1671-587X.20210331
摘要1593)   HTML17)    PDF(pc) (2608KB)(459)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规模化的牛奶外泌体纯化工艺,用于实验室制备和工业规模生产,并评价牛奶外泌体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活性。

方法

取市售多种全脂或脱脂牛奶,以外泌体提取金标准——超速离心法(UC)作为对照,采用多种化学前处理方法去除乳蛋白,切向流超滤技术(TFF)进一步去除残留的乳蛋白,并实现牛奶样品的初纯与浓缩,多模式色谱法(BE-SEC)精纯牛奶外泌体,采用纳米流式细胞术(NanoFCM)检测牛奶外泌体的粒径、颗粒浓度和纯度,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牛奶外泌体的形态表现,高效液相色谱(HPLC)验证牛奶外泌体的尺寸和纯度, 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牛奶外泌体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微小RNA(miRNA)的候选靶基因, DAVID Bioinformatics Resources 6.8和KOBAS软件检测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KEGG)通路中目标候选基因的统计富集度,CytoFlex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对牛奶外泌体的摄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牛奶外泌体作用后Caco-2细胞凋亡率。

结果

工艺研究,磷酸钠沉淀法在操作便利性、方法稳定性和产品质量方便均优于其他预处理方法。TFF法可进一步去除残留乳蛋白并可实现液体浓缩目的,有效衔接至下游BE-SEC精纯方法。以该三步工艺所得外泌体样品经TEM成像显示均呈典型的盘状或杯状外泌体形态。NanoFCM法检测的样品粒径为30~150 nm,且优于UC所得外泌体样本纯度。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确定外泌体样品含有CD81、Alix和TSG101等外泌体特异性标志物。SEC-HPLC分析,不同批次终产物均为单一均质峰,无游离蛋白污染。GO与和KEGG数据库分析,牛奶外泌体富含免疫相关蛋白与炎症反应调节信号通路相关miRNA。上述制备工艺所得外泌体具备高效穿透细胞膜的能力,4 h内入胞比例达99%。

结论

建立了一套由化学沉淀前处理、TFF和BE-SEC三步结合的牛奶外泌体高纯度制备工艺方法。该工艺方法所得牛奶外泌体纯度、产率均优于金标准——UC所得样品。样品理化性质符合典型牛奶外泌体标准,可在数小时内穿透细胞膜,并富含免疫与炎症反应调控相关miRNA。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慢性直立不耐受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李贯绯,张逊娟,庞猛,李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0 (2): 473-480.   DOI: 10.13481/j.1671-587X.20240221
摘要151)   HTML1)    PDF(pc) (491KB)(20)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直立不耐受(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为早期评估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提供依据。 方法 以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长春市3个街道/乡镇≥40岁638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直立倾斜试验(HUTT)评估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建立OI研究队列;按血流动力学改变模式将患者分为直立位低血压(OH)组、直立位高血压(OHT)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组和直立性脑低灌注综合征(OCHOs)组;对入选的研究对象每半年随访1次,随访2年;以首次缺血性卒中发病为观察终点,收集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和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发病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关联的因素。 结果 121例研究对象符合OI诊断标准,其中OH组 80例(66.12%),OHT组 35例(28.93%),POTS 组5例(4.13%),OCHOs组 1例(0.82%);随访期间,总体人群确诊新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共43例;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以非OI者为参照,OI全人群、OH和OHT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1.527倍[风险比(HR)=2.527,95%CI:1.269~5.032,P<0.01]、2.268倍(HR=3.268,95%CI:1.603~6.663,P=0.001)和2.153倍(HR=3.153,95%CI:1.213~8.916,P=0.008)。 结论 OI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其中OH组和OHT组患者发病风险增加尤为明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尿石素A对小鼠异氟醚麻醉所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许敏慧,程晓雷,许继岩,江林昊,夏天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0 (3): 596-601.   DOI: 10.13481/j.1671-587X.20240302
摘要8)   HTML0)    PDF(pc) (670KB)(5)    收藏

目的 探讨尿石素A(UA)对长时程异氟醚麻醉所致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改善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24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麻醉组和UA组,每组8只。UA组小鼠于麻醉前2 d每天腹腔注射200 μL UA溶液,空白对照组和麻醉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麻醉组和UA组小鼠制备长时程异氟醚麻醉模型,空白对照组小鼠不作处理。采用Y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轮替正确率、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条件恐惧实验检测各组小鼠僵直时间百分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0和成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BDNF)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Y迷宫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麻醉组小鼠轮替正确率明显降低(P<0.01);与麻醉组比较,UA组小鼠轮替正确率明显升高(P<0.01)。条件恐惧实验中情境记忆测试,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麻醉组小鼠僵直时间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与麻醉组比较,UA组小鼠僵直时间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线索记忆测试,各组小鼠僵直时间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麻醉组小鼠海马组织中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0和m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麻醉组比较,UA组小鼠海马组织中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IL-10和m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 结论 UA可以改善小鼠的POCD,其作用机制可能与UA的抗炎活性可抑制POCD小鼠的中枢炎症且上调mBDNF蛋白表达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SGK1对Cyclin B/Cdc2通路介导小鼠G1期受精卵卵裂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张慧灵,韩迪,郭文秀,庞海垚,孟峻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0 (3): 628-637.   DOI: 10.13481/j.1671-587X.20240306
摘要8)   HTML0)    PDF(pc) (931KB)(5)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1(SGK1)在小鼠细胞周期G1期受精卵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并阐明相关机制。 方法 取若干只4~6周龄且体质量约为20 g的雌鼠和若干只8周龄以上且体质量约为30 g的雄鼠,雌鼠腹腔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每只10 IU,48 h后腹腔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每只10 IU,并将注射HCG的雌鼠与雄鼠1∶1合笼过夜。取交配成功的雌鼠受精卵,注射HCG后分别于12~21 h、21~26 h、26~28 h和28~30 h收集细胞周期G1期、S期、G2期及M期的受精卵,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细胞周期的细胞形态表现。收集小鼠超排卵后 G1 期受精卵,体外转录生成 mRNA 后,分为未注射组、Tris-EDTA缓冲液注射组(TE注射组)和SGK1-mRNA注射组。采用SGK1抗体与KSOM培养液配置1∶25、1∶50、1∶100、1∶200和0共5种不同浓度SGK1抗体组的培养液,培养小鼠G1期受精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受精卵中SGK1蛋白表达水平和各组小鼠及不同浓度SGK1抗体组HCG注射不同时间受精卵中磷酸化细胞分裂周期因子2(Cdc2)酪氨酸15位点(Cdc2-pTyr15)去磷酸化情况,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和不同浓度SGK1抗体组受精卵发育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CG注射不同时间小鼠受精卵中磷酸化SGK1-苏氨酸256位点(SGK1-pThr256)和Cdc2-pTyr15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未注射组和TE注射组比较,SGK1-mRNA注射组SGK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HCG注射后27~28 h,SGK1-mRNA注射组小鼠受精卵中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逐渐消失,至HCG注射29 h,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完全消失;HCG注射后28~29 h,未注射组和TE注射组小鼠受精卵中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逐渐消失,至HCG注射后30 h,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完全消失;随着SGK1抗体浓度升高,不同浓度SGK1抗体组受精卵中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减弱和磷酸化信号消失的时间逐渐延长。HCG注射后27 h,SGK1-mRNA注射组小鼠受精卵开始卵裂;HCG注射后31 h,SGK1-mRNA注射组受精卵几乎全部分裂为G2期细胞受精卵;HCG注射后33 h,0 和 1∶200 SGK1 抗体组受精卵全部发生卵裂;随着 SGK1 抗体浓度升高, 1∶25、1∶50 和1∶100 SGK1抗体组受精卵卵裂逐渐减少,在1∶25 SGK1抗体组受精卵卵裂减少最明显。HCG注射后31 h,与未注射组和TE注射组比较,SGK1-mRNA注射组小鼠受精卵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卵裂率明显升高(P<0.05)。注射HCG后31和33 h,随着SGK1抗体浓度升高,与1∶200 SGK1抗体组比较,1∶100、1∶50和1∶25 SGK1抗体组受精卵死亡率逐渐升高(P<0.05),卵裂时间延长,受精卵卵裂率降低(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其中1∶25 SGK1抗体组受精卵卵裂率最低。HCG注射后27 h,小鼠受精卵中SGK1-pThr256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或P<0.01),并呈时间依赖性;HCG注射后28~29 h,小鼠受精卵中Cdc2-pTyr15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1),并呈时间依赖性,并于HCG注射后30 h完全消失。 结论 过表达或抑制SGK1均会影响小鼠G1期受精卵进入M期的时间,SGK1蛋白可能是小鼠G1期受精卵早期发育的调控因子之一,其可能通过Cdc2调节G1期受精卵发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过氧化物酶6与肺部炎症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原铭贞,高广媛,李 波,董春玲,王司仪,梁豪君,刘相良,刘笑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DOI: 10.7694/jldxyxb20140145
28.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和免疫酶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
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的效果比较
姜文玲,彭佑铭,刘 虹,夏运成,刘伏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DOI: DOI:10.7694/jldxyxb20130633
29. 幼鼠和老龄鼠尾胶原体外纤维化的形态学比较
刘国民|孙红辉|张艳秋|张永利|孔 宁
J4    2012, 38 (4): 705-708.  
摘要932)      PDF(pc) (3534KB)(271)    收藏

目的:通过观察幼鼠和老龄鼠尾胶原体外的纤维化过程以及幼鼠、老龄鼠腰椎松质骨胶原纤维形态学的变化,探讨年龄对胶原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取2周、20月的鼠尾肌腱各5 g,分别利用稀醋酸进行胶原的提取,提取出的胶原低温冻干。取2周龄和20月龄的鼠尾胶原各15 mg,分成3组,每组5 mg,在4℃下分别熔解于10 mmol/L醋酸溶液中;将钛金属螺钉浸润到醋酸溶液中,加入缓冲液,37℃下进行胶原的纤维化,分别在2、4和8 h 3个时间点取出螺钉,扫描电镜下观测螺钉表面的胶原形态。取2周、20月鼠各10只,处死后取出L3椎体,制成规则试件,反复生理盐水冲洗后,脱水,进行喷金后,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纤维化2 h,2周龄及20月龄组鼠尾胶原纤维均未在螺钉表面微纤维化。纤维化4 h,20月龄鼠尾胶原原纤维在螺钉的表面聚集成形态不规则的团块状胶原聚合物,未见胶原纤维形成;2周龄鼠尾胶原在螺钉的表面微纤维化成宽为0.07~0.20  μm纵横交错的胶原纤维。纤维化8 h,20月龄鼠尾胶原在螺钉的表面聚集成原形或其他形态大小不等的胶原聚合物,未见胶原纤维形成;2周龄鼠尾胶原原纤维进一步纤维化,形成宽0.65~1.35  μm的胶原纤维。骨小梁扫描电镜下显示:2周龄鼠骨胶原交联成粗细均匀的胶原纤维,纤维排列紧密靠拢,取向一致;20月龄鼠骨小梁胶原纤丝粗细不等,排列松散、稀疏、紊乱,其间联接相临的较粗纤丝的更细的胶原纤丝的取向杂乱无章。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Ⅰ型胶原纤维化能力逐渐降低,导致骨胶原纤维形态的改变,矿物质沉积的异常,这可能是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增加的非常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江苏省成年人代谢综合征流行特征及其不同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
陶然, 武鸣, 覃玉, 苏健, 张永青, 吕淑荣, 潘晓群, 杨婕, 周金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1 (01): 181-189.   DOI: 10.13481/j.1671-587x.20150136
摘要442)      PDF(pc) (1032KB)(187)    收藏

目的: 了解江苏省成年人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特征,比较5种不同MS诊断标准应用的一致性和差异,探讨适宜成年人预测MS其他组分及危险因素聚集能力相对最好的最佳腰围或体质量指数(BMI)切点。方法: 2010年在江苏省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8 400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检和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取健康信息,分别采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2005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方案第三次报告(NCEP-ATP Ⅲ)、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JCDCG)和2009年国际联合暂定声明(JIS)标准诊断MS,描述各种标准MS的流行特征。分析不同标准对MS异常组分及危险因素聚集的检出情况,计算不同标准的符合率和Kappa值,比较MS不同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和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腰围及BMI切点预测MS各异常组分及危险因素聚集情况。结果: 调查对象中CDS、ATPⅢ、IDF、JCDCG和JIS标准诊断的MS粗患病率(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8.4%(15.1%)、37.3%(31.0%)、29.5%(24.6%)、22.8%(19.4%)和38.9%(32.7%)。各种标准诊断的MS患病率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父母是否患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组中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DS、ATPⅢ、IDF、JCDCG和JIS标准诊断为MS者中存在3种及3种以上危险因素聚集的比例分别为97.2%、96.7%、97.2%、98.7%和100.0%。ATPⅢ与JIS、ATPⅢ与IDF和IDF与JIS的符合率(Kappa值)分别为95.93%(0.91)、91.91%(0.82)和88.89%(0.76),其他诊断标准的两两符合率为78%~82%,Kappa值为0.40~0.74。腰围切点男/女为85/80 cm时,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灵敏度、特异度和ROC曲线距离分别为88.29%、74.54%、0.28和85.97%、70.07%、0.33。结论: 江苏省成年人MS患病率水平较高。CDS、ATPⅢ、IDF、JCDCG和JIS诊断标准在江苏省成年人群的适用性存在较大差异,ATPⅢ与JIS标准的一致性最好。适宜江苏省成年人群的最佳腰围切点男/女为85/80 c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纳米SiO2颗粒在HepG2细胞中的分布及其细胞毒性
孙磊|李阳|刘晓梅|杜忠君|金明华|孙志伟
J4    2011, 37 (2): 236-240.  
摘要1341)      PDF(pc) (2479KB)(500)    收藏

目的:检测纳米SiO2颗粒作用于HepG2细胞后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取、分布情况及颗粒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初步探讨纳米颗粒的摄取、分布与细胞毒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透射电镜(TEM)及动态光散射法检测纳米SiO2颗粒的表征;纳米SiO2颗粒作用HepG2细胞后,用荧光显微镜及TEM观察纳米SiO2颗粒的细胞摄取及细胞内分布情况;不同浓度纳米SiO2颗粒(0、25、50、100 及200 mg·-1)作用于HepG2细胞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Rhodamine123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TEM结果显示,纳米SiO2颗粒呈球形,分散性好,大小均一。动态光散射法结果显示,纳米SiO2颗粒在无血清DMEM中粒径约为94 nm,分散
性较好。纳米SiO2颗粒作用于HepG2细胞3 h即可进入细胞;作用24 h后,可以单一颗粒或成簇的形态分散在胞质内,并在线粒体等细胞器内沉积;不同浓度纳米SiO2颗粒作用于细胞24 h后,各组细胞存活率及线粒体膜电位较对照组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随着剂量增加细胞存活率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结论:纳米SiO2颗粒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器中沉积,可导致线粒体等细胞器的损伤,进而产生细胞毒性作用,抑制细胞增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盐酸安非他酮和盐酸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刘振江, 秦玲, 徐国良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1 (01): 140-144.   DOI: 10.13481/j.1671-587x.20150127
摘要524)      PDF(pc) (1866KB)(529)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和盐酸氟西汀片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Ovid-medline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对比盐酸氟西汀片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RCT,合计1 106例患者。Meta分析,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与盐酸氟西汀片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无明显差异[OR=1.13,95%CI (0.87,1.48),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盐酸氟西汀片治疗抑郁症比较也无明显差异[OR=1.13,95%CI(0.91,1.41),P>0.05]。结论: 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和盐酸氟西汀片治疗抑郁症具有相似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张玉宇|曲雅勤|姜 新|赵 钦|郭 潇|冯 奇
J4    2012, 38 (3): 571-574.  
摘要890)      PDF(pc) (2278KB)(357)    收藏

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联合替莫唑胺(TMZ)化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确诊的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46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IMRT+TMZ)22例和单纯放疗组(IMRT)24例,随访12~3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观察2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全部患者均按计划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放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0个月和7.6个月(P<0.05),1年生存率为86.36%(19/22)和58.33%(14/24),2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为Ⅰ~Ⅱ度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患者可较好耐受,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RT联合TMZ化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IMRT,且不良反应轻微,是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天然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种类及其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毕云枫,宋凤瑞,刘志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DOI: 10.13481/j.1671-587x.20140247
35. 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李佳, 杨落落, 周长丽, 何平, 孙逊, 孟祥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4 (03): 646-650.   DOI: 10.13481/j.1671-587x.20180336
摘要717)      PDF(pc) (1818KB)(411)    收藏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血脂水平对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影响,阐明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结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检测结直肠息肉患者(息肉组,n=239)与同期结肠镜检查正常或为慢性非特异性肠炎患者(对照组,n=245)的血脂水平。分析性别、年龄和血脂水平对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影响,检测不同发病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1,OR=6.26,95%CI:3.79~10.33)、高水平甘油三酯(TG)(P=0.043,OR=1.63,95%CI:1.02~2.63)、男性(P=0.001,OR=2.05,95%CI:1.35~3.11)及年龄大于66岁的高龄患者(P=0.005,OR=1.90,95%CI:1.21~2.98)结直肠息肉发病率明显升高,2组研究对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肠息肉患者LDL-C水平(t=-4.497,P<0.01)、TG水平(t=-2.116,P=0.036)、TC水平(t=-3.843,P<0.001)及高脂血症(HLP)比例(χ2=9.458,P=0.002)明显高于右半结肠息肉患者,而2组患者性别、年龄和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LDL-C水平高于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t=2.049,P=0.042),而2组患者性别、年龄、HDL-C水平、TG水平、TC水平及HLP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高龄、高水平LDL-C及高水平TG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DL-C水平升高与非腺瘤性结直肠息肉发病有关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皮肤转移癌伴发带状疱疹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李晓, 邱香, 马振卉, 田亚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4 (04): 825-827.   DOI: 10.13481/j.1671-587x.20180425
摘要796)      PDF(pc) (1769KB)(141)    收藏
目的:探讨皮肤转移癌的临床特点,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例皮肤转移癌伴发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4个月前右胸壁出现红斑、水疱伴疼痛,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并给予相关治疗,疼痛好转,局部仍有红斑、丘疹和结节;20 d前皮损出现破溃、糜烂,并迅速扩大加深,就诊于本院行病理检查及肺CT和全腹CT等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皮损穿刺病理检查诊断为浸润性癌,伴广泛梗死;肺CT和全腹CT等检查显示,右侧乳腺占位性病变,并发颈部淋巴结、肝、胸膜和骨等多部位转移。给予局部治疗、多西他赛联合曲妥珠单抗化疗2个疗程后皮损情况改善,但未能完全愈合。结论:皮肤转移癌少见,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医生应掌握其发病规律,及时行组织病理检查和其他部位的相关检查,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葛根治疗高脂蛋白血症的潜在作用靶点
治丁铭, 隋殿军, 岂蕊, 苗永迪, 韩冬, 娄石磊, 邱悦, 孙聪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4 (04): 724-730.   DOI: 10.13481/j.1671-587x.20180406
摘要901)      PDF(pc) (1378KB)(109)    收藏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中药葛根抗高脂蛋白血症的活性成分,预测葛根抗高脂蛋白血症的潜在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数据库收集葛根的化学成分;采用Drugbank数据库基于结构相似性原理,筛选与葛根药效分子结构相似的药物,并预测其作用靶点;采用OMIM数据库筛选高脂蛋白血症的相关蛋白。借助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疾病蛋白-靶点网络、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蛋白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分析和聚类分析法预测葛根治疗高脂蛋白血症的关键蛋白。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预测葛根抗高脂蛋白血症的关键信号通路。结果:葛根抗高脂蛋白血症的主要活性成分有7种,即4-甲氧基葛根素、黄豆苷、大豆黄素4’-7二葡萄糖苷、蝙蝠葛碱、γ-谷甾醇和甲基对羟基肉桂。葛根治疗高血蛋白脂症有20个潜在作用靶点,即酪氨酸蛋白激酶(Src)、核因子κB (NF-κB)、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雌激素受体α(Esr1)、芳香烃受体(AHR)、载脂蛋白A (APOAⅠ、APOAⅡ、APOAⅤ)、载脂蛋白B (APOB)、载脂蛋白C (APOCⅠ、APOCⅡ)、载脂蛋白E (APO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脂蛋白脂肪酶(LPL)、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溶血磷脂酸(LPA)、糖基磷脂酰肌醇高密度脂蛋白结合蛋白1(GPIHBP1)、纤维蛋白原A (FGA)、细胞色素P450(Cyp158A2)和雄激素受体(AR)。KEGG通路有8条,主要是PPAR信号转导通路。结论:采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葛根治疗高脂蛋白血症的7种可能的药效分子,通过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特征分析,得到20个潜在治疗靶点和8条相关通路,借此预测葛根可能通过PPARs、AR、LDLR等受体和相关蛋白调节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代谢,以发挥抗高脂蛋白血症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CAD/CAM修复体修复老年人后牙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
朱红玲, 耿文韬, 谢金芳, 李雪洋, 尹硕, 毕崇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4 (01): 157-161.   DOI: 10.13481/j.1671-587x.20180130
摘要449)      PDF(pc) (979KB)(126)    收藏
目的:采用CEREC椅旁CAD/CAM系统制作修复体修复老年人后牙缺损,评价其治疗1年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8例老年后牙缺损患者,共计52颗后牙,其中嵌体18颗,高嵌体24颗,嵌体冠10颗,采用CEREC椅旁CAD/CAM系统及CEREC瓷块椅旁设计并制作嵌体、高嵌体和嵌体冠,以树脂水门汀粘接。修复后满1年进行随访,采用改良美国公众健康服务标准(USPHS)对修复体、牙体和牙周等方面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52颗患牙修复体中,嵌体、高嵌体和嵌体冠满意率分别为94.4%、91.7%和80.0%。其中1颗嵌体发生折裂,1颗高嵌体边缘不密合,1颗修复体边缘完整性轻度缺损,1颗牙体颊舌向纵折裂,1颗嵌体冠邻接关系不密合,1颗出现牙龈乳头炎。结论:CEREC椅旁CAD/CAM技术制作的修复体短期临床效果好,是修复老年人后牙缺损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蚓激酶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
刘丹, 杨晓波, 王颖, 于丽红, 石焱, 张英杰, 康万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5 (01): 7-11.   DOI: 10.13481/j.1671-587x.20190102
摘要951)      PDF(pc) (517KB)(147)    收藏
目的:探讨蚓激酶(LBK)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调控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SGC7901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2、4、8 U·mL-1LBK组。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时间段(24、48和72 h)各组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SGC7901细胞体外迁移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SGC7901细胞凋亡率和不同细胞周期细胞百分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SGC7901细胞中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作用24、48和72h后不同剂量LBK组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P<0.01)。细胞划痕实验,与对照组比较,4和8 U·mL-1LBK组SGC7901细胞划痕距离明显增加(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4和8 U·mL-1LBK组SGC790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G1期和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G2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8U·mL-1LBK组SGC7901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LBK可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和迁移能力,且能够诱导细胞凋亡,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调节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蛋白Piezo在机体机械转导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高瑞桐, 许林琪, 李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5 (03): 725-730.   DOI: 10.13481/j.1671-587x.20190345
摘要614)      PDF(pc) (3446KB)(311)    收藏
Piezo1和Piezo2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对机械门控非选择性阳离子电流的产生至关重要,在机械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重点论述Piezo通道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表达,阐述其在机械转导途径中的作用,探讨其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及对机械转导作用的影响,为揭示Piezo基因相关的人类疾病探索新的路径。本文就Piezo家族对生物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性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介绍,主要概述Piezo通道的发现过程,总结Piezo1通道在血管、膀胱和肾脏等组织器官中的机械转导功能及Piezo2通道在触觉、本体感觉和伤害感觉等感觉系统中的机械转导功能,并介绍Piezo1和Piezo2突变体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关联,展望其作为重要基因或药物治疗靶点的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